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才培养 > 教材建设 > 正文

黄爱平:《中国历史文献学》(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3-12-09 19:12 阅读量:

 

 黄爱平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教材简介

    《中国历史文献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全体教师集体编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2012、20013年先后两次重印。该教材以凸显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自身特色,反映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体现新世纪学术水平为宗旨,在全面揭示文献学基本理论、涵括内容及历史面貌的同时,尤为重视学术性、实用性、开放性和现代性,并强调写作的规范性,在内容、结构等方面多有创新,是一部具有阶段性总结意义的历史文献学专业教材。先后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

 
教材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全体教师数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晶。学界公认,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文献典籍的整理。但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历史文献学的创建,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文献学专业,也在80年代中叶正式建立,并以档案学的开拓和研究为重点,在当时各高校的历史文献学专业中独树一帜。90年代之后,随着学科专业的调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发展的趋势转向传统的历史文献学,在重视目录、版本、校勘、训诂、考据、辨伪、辑佚等基础研究以及古籍整理编纂的同时,以宋、元、明、清为重点时段,在教学和研究中强调文献的基础、历史的眼光、思想的深度,倡导文献学与学术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结合,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培养和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感一部高质量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已有的历史文献学教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未能凸显历史文献学自身的“历史”特色,有的未能反映最新学术动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有的未能体现本专业所具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有的文献资料引用不够准确、写作不尽规范,等等。为此,我们决心编写一部面向历史系学生使用,适应历史专业本科生教学,具有历史文献学自身特色的历史文献学教材,并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其一,凸显历史文献学的“历史”特色。在具体叙述时,注重历史文献学发展与社会状况和学术背景的关系,将相关人物、事件、典籍等问题置于历史发展和学术变化的纵横网络中进行考察,并相应增加历史文献学史的内容和篇幅,在厘清历史文献学发生、发展、演变脉络的同时,揭示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历史文献学的全貌及其特色。
    其二,反映最新学术动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反映、借鉴和利用新资料、新方法、新成果,努力改变以往教材编写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通病。
    其三,注重历史文献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教材编写中,根据各章的具体内容和特色,设置相应的教学实践课题,力图使学生在掌握理论方法及其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借此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其四,增强历史文献学的开放性和现代性。增加有关海外文献学源流及其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设立历史文献学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以增进学生对海外文献学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并参考和借鉴海外学者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
其五,强化文献资料引用的准确性和写作的规范性。在编写过程中,重视历史文献学教材的文献史料基础,资料必核出处,引文必查原书,努力使观点和结论建立在准确可靠的资料基础上,以树立良好的学术规范,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
    总之,我们希望能写成一部具有历史文献学自身特色,反映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体现新世纪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并融入我们自己心得和思考的专业教材。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想法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同,编写计划也得以列入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所有这些,都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并成为我们努力克服困难,做好工作的动力。
几经寒来暑往,多次研讨磋商,反复修改斟酌,而今教材撰写终于得以完稿。虽然不敢说我们达到了原先的设想和希冀的目标,但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尽了全力。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我们热切希望,这部新编的历史文献学教材,能够为历史专业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学习提供帮助,并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我们衷心期待,通过大家的教学实践和研习思考,进一步检验这部教材的内容体例、知识结构和文字规范,使之更趋完善。
    本教材由黄爱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教师集体撰写。具体分工如下:
黄爱平──第一章(其中“海外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源流与发展”一节由阚红柳撰写)、第十一、十二章
李晓菊──第二、三、四章
阚红柳──第五、六、七章
廖菊楝──第八、十三章
皮庆生──第九、十章
附录部分的“推荐阅读书目”由皮庆生提供,“历史文献学专业术语”的中文部分由李晓菊拟定,英文翻译由阚红柳、廖菊楝负责。“前言”和“后记”由黄爱平撰写。注释由廖菊楝统一规范。各位老师都参与了本教材的审稿工作,全书最后由黄爱平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