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首届“国际满文文献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3-07-22 21:07 阅读量:
 
    2013年7月13日至14日,“首届国际满文文献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和蟹岛会议中心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满文文献研究中心主办。共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捷克、匈牙利等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50余名中外学者作为正式代表参会,其中41名学者提交论文或作学术报告,他们围绕着国际满文文献收藏与研究史,满文文献挖掘整理和出版合作计划,满文文献与清史研究,满文文献与边疆史、民族史、宗教史研究等主题展开热烈探讨,集中展示了有关领域的最新成果。



    13日上午,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第一会议室正式开幕。开幕式由清史所所长黄兴涛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和满文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乌云毕力格,分别代表学校和清史所致辞。杨慧林副校长在致词中强调了满文文献对于清史研究的特殊重要性,认为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清史研究机构,清史所大力开展满文研究、成立满文文献研究中心,是非常必要的。他希望人民大学研究清史的学者,能够及时吸收日本、美国以及欧洲学界在满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加强彼此的交流,这将对国际满学与清史研究产生激励作用。他还特别提到,清史所正在筹备建立清史文献馆,有志于收集包括汉文、满文、蒙文以及各种西方文字在内的特色清史文献,且方案已得到学校的正式批准。该馆的建立,也希望能得到国际清史学界同仁的关注和支持。

    乌云毕力格主任为了烘托会议气氛,首先以流畅的满文致欢迎词,获得满堂掌声。在随后的发言中,他具体阐述了满文、满文文献的多方面价值和在清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指出满文在有清一代始终被使用,很多重要的国书、史籍、文件都以满文书写,忽略满文,则难窥清代之全貌和清史之进程。此外,清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国历史是中国所有民族、所有地区的历史,如果将中原与边疆地区剥离,无疑是歪曲历史,小化中国。故而边疆民族研究在清史研究中占极大分量,而满文史料在边疆民族史料中又为数众多,所以利用满文史料研究边疆问题,不仅具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参加本次会议的,除了大陆的满学专家关嘉禄、吴元丰、杜家骥、齐木德道尔吉、达力扎布、赵志强、赵令志、乌兰、郭美兰和清史所的许多学者外,还有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满学权威庄吉发研究员,来自日本的中见立夫、冈洋树、华立、承志教授,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乌斯宾斯基教授,以及来自美国的贾宁教授和来自韩国的赵柄学等本领域著名学者。在发言中,他们多提到了满文研究人才缺乏的现状与培养懂满语的复合型清史研究人才的紧迫性,认为清史所成立满文文献研究中心,具有学术前瞻性眼光,并就中心如何培养满语人才、进行满文资料调研、建立满文文献资料库等,提出了多方面宝贵的意见。有的外国学者还介绍了本国对于满文档案的收藏、利用和研究情况,并表示愿意经常性参与中心组织的学术活动,随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庄吉发先生并特别提出了纂修清朝“国语志”的建议。他和中见立夫还向文献中心捐赠了满文资料、教材和有关研究论著。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在两天的发言和讨论中,与会学者各抒己见,涉及到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法律、环境等各个领域里的众多问题,所使用的满文材料来自中国、蒙古、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学者们运用满文题本、奏折、书籍、经文、地图等多种史料加以解读,其中许多文献为首次公布和使用,纠正或弥补了不少传统典籍中的讹误或缺漏。这些满文资料与汉文、蒙古文等多种文字史料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清代历史画面,展现出满文档案在清史研究中的重大价值,同时也显示出满文资料数量可观、可供开掘利用的广阔前景。



这次会议荟萃了东西方满学界的精英学者,年龄层次跨度大、分布地域广。其中既有年逾古稀、仍笔耕不辍的老辈精英,也不乏尚在就读、有志于此的各大院校研究生。大家普遍认识到,破除藩篱、加强合作、各展长材、取长补短是今后满文文献研究的发展方向,希望能以本次大会的召开为契机,使满文文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得以继续深化和发展。

本次大会是国内首个以满文文献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国际学术会议,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满文文献研究中心自2012年5月成立后,首次举办的较大规模学术盛会。海内外众多优秀学者的参与,显示出研究的内在活力,也表明了国际学界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努力开展满文文献研究的关注与认同。可以说,通过这次与会学者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为今后彼此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报道人:宋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