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中国出现过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沿海口岸和国际通道被日军封锁,进出口贸易受阻,外援物资运输困难,货币急剧贬值,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资源被敌掠夺控制,物资严重匮乏,政府财政税收锐减,军事开支庞大,货币发行量猛增,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危机?如何防止经济局势进一步恶化?其实际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为帮助中国解决经济困难,美国采取了各种办法?例如提供借款,开展易货贸易,成立平准基金稳定法币汇率,提出稳定物价的建议,帮助中国进行战时生产,共同修筑国际交通线运输物资等等。中国和美国如何共同努力?如何开展经济对话与合作?有哪些分歧与矛盾?对中国经济产生过什么影响?
美援为何未能充分发挥功效?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国民政府借助美援制止通货膨胀的努力为何没有成功?其货币政策为什么不可能真正奏效?为什么说美国经济援助和中国经济措、施,都只能救急,而不能治本?
杨雨青,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外交、政治、经济、教育和留学等方面的研究。曾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出版《中国清代教育史》、《民国》等合著五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