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生工作 > 院刊《绎思》 > 正文

徐晓旭教授做客历史学院首届“绎思”研究生学术论坛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4-26 08:04 阅读量:

       424日晚上六点,历史学院首届绎思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人文楼326室拉开序幕。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晓旭教授为参赛者做了精彩的科研素养养成报告,历史学院团委书记郭相宜老师也出席本次讲座



    在主持人赵唱对活动内容和徐老师做了简短介绍后,徐老师便以“怎么写论文与学习”这一问题为引子开始了本次讲座。由于入围论文的专业方向差异很大,他便从自己的专业希腊罗马史讲起 

     徐老师先总体介绍其专业的读书特点:在史料的绝对数量方面,与近现代史差距较大,但是需要读的书并不少。这主要是因为希腊罗马史的研究历史悠久,学术成果极其丰厚,所以需要看的书同样多。对于如何阅读史料和研究成果,老师做了详细的论述。
 


    首先,无论是在史料还是在研究成果方面,希腊罗马史与中国古代史都有很大不同。尤其是由于欧洲和西方的族群、语言比较多样,各国的研究者都有使用自己语言撰写研究成果的传统,史料和研究成果都是用多种语言书写的,所以从事希腊罗马史的研究者不得不去学习和使用尽可能多的语言,以便能够阅读和使用多语的史料和学术成果 

    其次,对于研究成果过多而且仍在日益增多的现状,徐老师建议看书需要一定技巧,有些书只需了解大概,看书评则不失为一种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徐老师还指出,现代学术训练要求研究者同时掌握原始史料与研究成果,在顺序方面则可以不同于以往的学术训练,可以先阅读最新的研究成果再阅读原始史料,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大体掌握学术史脉络和最新的研究动向,又能对史料的整体状况有个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徐老师讲述了如何看待和处理“史料与理论”的关系。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史料与理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接着列举了《圣经》与考古、历史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学以及王明珂的族群研究等例子,来对此问题做具体说明。最后,老师再次重申,“理论是有用的,不能轻视理论。”
 
    之后,徐老师集中讲解了关于“写”的问题。老师首先指出,就他自己而言,论文写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情况:一是写的特别快,一气呵成的类型;一是写的比较慢,一点一点琢磨甚至反复写反复改的类型。他指出这主要取决于论文题目的难易程度,所以论文题目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来说,题目不宜太难,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 



    徐老师的报告精彩纷呈,参赛者也踊跃交流,提出了许多问题 

    有同学请教“应该如何起论文题目,有没有什么技巧可资借鉴”。徐老师认为不同的刊物对论文类型有不同的偏好,大致有理论型、考证型、理论考证结合型三种,在投稿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取合适又突出的题目。但不要太长,可以尝试正副标题格式:正标题可以有一定的修辞性,甚至可以选取引用史料原文中的一个词组或短句,但一定要能够体现所研究问题的特征;副标题则要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实质或浓缩地表达结论等。总之,论文题目的原则是一定紧扣文章内容,并且简洁 



    有同学向老师请教关于研究综述写作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徐老师指出:在写研究综述时,不用刻意求多,评述的应该是针对论文所研究问题的研究成果,对于那些虽与该问题有一点关联但并非研究该问题本身的其他研究,则没必要介绍,否则就会内容庞杂冗余,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另外,如果学术史很丰厚,相关研究成果太多,那可以选择概括描述研究取向、趋势、派别、立场、方法等等,也可以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其实综述字数不是最重要的。并且,除了评述他人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要说明你自己准备怎么写,即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或所用理论模式、研究的步骤设计,甚或还可以预告自己的论点和结论 



    还有同学提出如果自己论文的观点冲击一般常识,如何才能更易被别人接受?老师认为,论文表达不同观点是常见的,最好是采用探讨的语气,把握措辞,用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在论文一开头很中性地描述常识性观点,再举出一两条与此观点不符的史料证据,由此逐一展开系统的史料分析、问题讨论和对自己观点的论证,写到最后,自己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地表达出来了。这样比一上来就下个结论说原来的常识错了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用观点反观点,不如用证据反观点 



    总之,徐老师的讲座引人入胜,大家受益匪浅,相信在接下来的论坛答辩环节参赛者会有更出色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也会有更多的经验。最后,科研素养养成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