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中的现代性:
漫长的20世纪中的德国与美国
Competing Modernity:
Germany and America in the Long 20th Century
当美国与德国于世界之末进入现代性时代之时,它们有着相似的起点。虽然存在文化差异,它们信仰共同的未来。人们很难想象在德、美之间会发生战争,但是20世纪却见证了两场它们站在敌对双方的大战。本场报告将讨论美国与德国(及欧洲)在现代性的竞争与合流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它将聚焦于对过去的理解,同时思考美国在未来跨大西洋关系与全球事务中扮演的角色。
克里斯多夫·毛赫教授(Christof Mauch)的学科背景驳杂,其本科学位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戏剧、神学等不同学科,博士专攻德国文学,特许任教资格(德国最高学位)则转入现代历史。青年游学欧洲大陆、英伦三岛;壮年长期担任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德国历史研究所所长;而后回归母国,执教慕尼黑大学,为其美国历史与跨大西洋研究讲席教授,以德国跨大西洋研究第一人之称见诸报端。一手创立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并令之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富于影响力的环境人文学中心。
成长于二战后德国知识界对现代性进行颠覆性批判的语境当中,生活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人文学界纷纷转入后现代话语的思潮之下,跻身于“生态学时代”世界思想界重审现代整体性危机的前沿,毛赫教授对现代性的多向度性解读有一种近乎直觉的敏锐。欢迎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大历史·全球史家对话”系列活动之二:“竞争中的现代性:漫长的20世纪中的德国与美国”。
演讲人:Christof Mauch(慕尼黑大学教授、拉斯基跨大西洋研究中心主任、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主任)
引言人:Donald Worster(美国堪萨斯大学荣休教授)
主持人:朱浒(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The 1st Conference Room, Yifu Building)
时间:2018年11月26日(周一)14:00-15:00
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史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竞争中的现代性:
来自中、德、美的观点
Competing Modernity:
Perspectives from China,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堪萨斯大学荣休教授)
何为现代性?它是单数还是复数?它在何时出现?其统御是否已经终结?当我们用西方一词指示现代性之地域属性时,我们是否消解了其复杂性,遮蔽了其真实性,虚构了其同质性?当历史学者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反思现代性的进步观,揭示其晦暗面的时候,我们在何等程度上审视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又在何等程度上展现其在西方不同地域中演绎的各色景观?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现代性的形塑过程中又扮演了何样的角色?
加入此次讨论的三方来自三种看似截然不同,却有着深层次交叠的背景。Mauch教授是德国人,但是在美国长期生活、研究,近七年来同中国学界建立密切联系;Kalantzakos教授身为纽约大学全球杰出教授,有着一半希腊血统,早年活跃于希腊政坛,由政入学,对学术问题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与现实的洞察力,而今任教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区,切身体会另一种现代世界;夏明方教授是中国生态史、灾害史研究代表人物,思考跨越传统人文、社科的边界,往往直抵自然科学的理论深处,转而反思历史学的研究范式,同时游学美国、德国、日本,深受西方学理的影响。
来自三个国家、三种视角的出色学者聚集一堂,提问者为环境史大师Donald Worster教授。他将以其一贯的犀利与诙谐,叩问三位讨论着,敦促他们起底萦绕现代学界的幽灵 现代性的形式与内核,在对过去的探索中思考现代世界的未来。
讨论人:
Christof Mauch(慕尼黑大学教授、拉斯基跨大西洋研究中心主任、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主任)
Sophia Kalantzakos(纽约大学环境研究与公共政策Global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
提问人:Donald Worster
翻译:陈昊、侯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The 1st Conference Room, Yifu Building)
时间:2018年11月26日(周一)15:00-17:30
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史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
海报:白晓漫
本期编辑:郑坤艳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