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刊与丛书 > 学术丛书 > 清史研究丛书 > 正文

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3-11-15 23:11 阅读量: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1996年1月1日)

内容提要

     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清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及理论分析,详细地阐述了其历史状况和形成原因,并从生产力水平、产业部门、地区间经济联系、自然环境条件、民族状况及社会习俗、历史传承、政治因素等不同侧面,逐一对清代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蒙古、西北、西南、青藏等八个自然经济区的社会经济特点、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和描述,勾画出其他的社会经济格局及各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这套丛书以推动清史的研究和写作为主旨,希望能为我国历史科学的繁荣发展尽一点力量。清史是个辽阔宽广的研究领域,上起16世纪末满族的崛起,下至本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爆发,清帝逊位。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问题繁多。离我们今天的时间较近,与现实息息相关,研究这段历史十分重要,这三百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转折。
作者简介
     陈桦:1956年7月16日生。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获硕士学位,此后留学任教。1991年9月,师从戴逸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5年1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清代经济史的研究。主要论著有《清代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客观估价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成就》、《清代滇黔社会经济》、《再论穿鼻草约》等。
目录

第一章不平衡发展的清代社会经济
第一节清代社会经济的一般状况
第二节清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第三节清代的自然经济区

第二章蕴藏着巨大潜力的东北经济区
第一节东北经济区的形成
第二节三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区
第三节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以及流民的大量涌入
第四节具有军事特色的交通和城镇的建设
第五节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北方粮食生产基地

第三章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耕作区  华北经济区
第一节缓慢发展的传统农业
第二节北京地区经济圈的形成及其功能
第三节日益活跃的商品经济
第四节大运河给予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

第四章人口稠密、商品经济发达的华中经济区
第一节宋代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增长
第二节长江三角洲日益突出的粮食不足问题
第三节关系地区稳定及经济发展的农田水利工程
第四节持续发展中的市镇网络
第五节局部地区间的差异性及其经济联系

第五章具有沿海特色的经济繁荣区  华南经济区
第一节局部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第二节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第三节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多级市场与商品贸易

第六章以牧业为主的蒙古经济区
第一节蒙古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第三节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七章不断开发中的西北经济区
第一节清朝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
第二节清代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节城镇与交通

第八章相对落后的多民族地区  西南经济区
第一节西南经济区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开发
第三节富庶的川东盆地
第四节以矿冶为特色的手工业

第九章长期处于封闭隔绝状态的青藏经济区
第一节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
第二节发展迟缓的社会经济

第十章清代自然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诸因素
第二节清代社会的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