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刊与丛书 > 学术丛书 >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 |
|
中国之有新史学,不在今日,亦不在近日,其诞生约略可以追溯至新会梁任公先生一九零二年在东瀛客居时的凝思与构想。任公先生以如椽巨笔,出以常带感情的笔触,期待当时的中国读书人以新史学熔铸学术,塑造新民,民国肇建后尚深入学府,鼓吹不已。继起者虽多有响应,然或因战乱频仍,或因学人凋零,或因政学之争,纵多有余响,然终难蔚成霖雨。百年以来,新史学在国中与域外,皆已日新月异,中国新史学旧梦未圆,新的挑战又接踵来袭。 二零零二年夏,国内有志新史学诸同仁为纪念任公先生《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发起召开香山会议,希求在不同的方法和研究观照之下,达成多元互动之共识,部分同仁借会议之召开,更因着域外新社会史、新文化史与语言学转向之因缘,为直面国中“史学危机”之困顿,遂有“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之创办。 该系列遴选以新角度、新方法研究中外历史的佳作,摒弃邯郸学步的旧学风,力求回应西方史学与社会科学交织渗透所面临之各种重大问题。其中以史学为主,同时也吸纳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与开放的学术视野,已出诸书在学界已获赞誉,今后拟每年推出三至五册,既有名家新作,又注重吸纳新生代学人的处女作,期待能以扎实而富有新意的探索,鼓动史学研究者治学路径和风格的自我更新,促进中国新史学乃至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 该系列绝不孤芳自赏,更愿广求知识于四海,以汉语学术的原创能力应对西学的强势冲击,在中国语境中探寻治史之道。系列的入选与否,完全取决于书稿质量之高低,追求高品质的包容性扩充,尤以鼓励与支持新人新作为丛书未来的重要诉求。期待以不拘一格的包容气度,向百年前任公先生治史的胸襟与抱负致敬。 系列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欢迎一切充满新意与反思的研究成果,期待海内外前辈与同道不吝赐教,共同呵护“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的成长。 是所愿焉,谨为序。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二零一三年岁末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3年3月1日)内容简介 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2版(2013年1月1日)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2年1月1日)内容简介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凝结了著者近二十年来近世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心得,侧重考察医学知识的建构...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0年8月1日)特色及评论 2006年秋天,我应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邀请到中文系作短期讲课。我的讲课共为八次。六次为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中国现代性话语的主题,如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9年11月1日)内容简介 合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合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6年2月1日)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3年10月1日)内容简介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从瘟疫这一以往中国史学界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人手,通过对...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3年6月1日)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阳明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则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其交错接榫处观察王学思想与社会的问题,所以...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3年4月12日)内容提要 高毅编著的《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增补版)》首先从精英文化层面、传统与现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联和冲突,来阐释作为法国大革...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13年3月1日)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陈寅恪和赫尔德两人为重点关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外思想与学术发展,特别注重中国近代人文学术的世界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的内容...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