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民国史
办公室:中关村校区人文楼303室,通州校区北一楼641室
电子信箱:guosl@ruc.edu.cn
一、个人简介
郭双林,1960年生,河南省林州市人。历史学博士,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于1996年至2015年担任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1997年至2002年担任历史系副主任,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1998年至2006年兼任教育部第一届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第二届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二、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
1977.6.-1980.9.高中毕业后回原籍务农,担任生产队干部。
1980.9.-1984.6.河南大学历史系读大学本科,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4.9.-1987.6.河南大学历史系读中国近现代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胡思庸先生学习中国近代思想史,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论鸦片战争前后的舆地学》。
1987.7.-1990.9. 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
1990.9.-1993.6.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中国近现代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龚书铎先生学习中国近代文化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晚清地理学研究》。
1993.7.-.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院)任教。
2009.2.-12.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其间曾到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做短期讲学和研究。
三、主要教改和科研实践:
先后主讲“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率先实行研讨式教学,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夯实专业基础,强化理论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主持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禁赌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甲寅派’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研究”“近代中国平民主义研究”等;共同主持教育部委托项目“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参加教育部重大项目“历史学科网络资源(素材)库建设与应用”。
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中华赌博史》《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甲寅派”与现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等学术著作多部,在赌博与禁赌、晚清地理学、甲寅派文化保守主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档案等方面做出一些原创性研究成果。
依托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积极推动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获得成功;首倡并共同创建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所,创办《民国史研究》辑刊,策划出版“中国人民大学民国研究丛书”;创议并共同组织编写《中华民国编年史》(北京政府卷)。
主持开列“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基本阅读书目”(经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2年年会讨论通过后向全国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推荐);策划并组织编写《大学历史学论文读本系列》(10卷);主编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共同主持修订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四、主要获奖和学术荣誉:
2000年,《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论文)获第七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001年,《文史哲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参加)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2003年,《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获第八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优秀奖。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主持人)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4年,《历史学科网络资源(素材)库建设与应用》(参加)获高等教育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历史学科网络资源(素材)库建设与应用》(参加)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6年,入选教育部2005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8年,《大学历史论文读本系列》(10卷,总策划)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7年,受聘首届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B岗)。
2020年,《中国近代史》(主持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202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师德标兵奖。
2021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主编)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
2024年,受聘首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
附录:主要著述编年:
2025年: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5年6月第1版。
2023年:
《立体的思想:中共思想史研究方法断想》,《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24年第3期。
《进一步深化对红旗渠工程的学术性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1期。又见林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林州文史资料》第29辑(2024年2月)。
2021年:
《欧事研究会成员对一战的观察、分析与预测》,《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1期。
2020年:
《20世纪20年代平教运动与现代国民教育》,《史学月刊》2020年第1期。
2019年:
《电报与政治时间:重新理解一九一九年的“五四事件”》,《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1期。又见欧阳哲生主编:《百年回首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人文学术论坛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又见NEW VOCABULARLES OF MAY FOURTH STUDIES,BRILL ACADEMIC PRESS,2024.
《流动的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刍议》,《史学月刊》2019年第6期。又见《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学术反思:庆贺张海鹏先生八十华诞暨史学研究55周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张学良<西安事变反省录>再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3期。
2017年:
《近代英美等国文明等级论溯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张学良钟情红色书籍》,《北京日报》2017年10月16日。
《历史研究应该是理性精神与诗性品格的深度结合——郭双林教授访谈录》(李卫民采访),《晋阳学刊》2017年第4期。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武兆镐家书>简注》,《民国史研究》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民国史研究》第1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张学良被幽禁期间对马列主义理论著作的研读》,《历史研究》2017年第1期。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领导人的一份誓约》,《团结报》2017年1月5日。
2016年:
《“文明等级论”带着偏见》,《北京日报》2016年12月26日。又见《红旗文摘》2017年第3期。
《孙中山与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史学月刊》2016年第11期。
《贵族、绅士与平民——辛亥革命社会风气管窥》,《北京日报》2016年9月26日。
《同道乎,对手乎——梁启超笔下冷落严复的真实情由》,《北京日报》2016年8月15日。
《从近代编译看西学东渐——一项以地理教科书为中心的考察》,见刘禾主编:《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全球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16年4月出版。
2015年:
《“甲寅派”与现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章士钊与同盟会的分合》,《团结报》2015年7月30日。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章士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章士钊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前甲寅”时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18日。
《“modern”之前的“摩登”——从“摩邓”到“摩登”的言说》(二人合著),《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20世纪20年代章士钊对代议制的批评与改造》,《安徽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北京党史》2015年第4期。
《章士钊与<甲寅月刊>》,《团结报》2015年3月26日。
《<南海群岛兵要地志初稿>的内容及其价值》,《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1期。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高一涵卷》(二人合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张学良早年日记之迷》,《团结报》2015年1月29日。
2014年:
《民族复兴话语下的中国现代学术》,《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
《胡思庸先生教我读书之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19日。
2013年:
《追随龚书铎先生问学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30日。又见《龚书铎先生纪念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宣传主义,吸收同志”:中共旅德支部成员武兆镐家书释读》,《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
《张学良“告别信”考释》,《光明日报》2013年4月17日。
《驻外公使与清末立宪运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又见黄兴涛、朱浒主编:《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2012年:
《<近代华北日侨研究(1871-1946)>序》,米卫娜:《近代华北日侨研究(1871-1946)》,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的平民意识》,《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又见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四辑《辛亥革命和清末民初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又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
《<社会“自生秩序”的中国经济史镜像:华北棉布市场变动原因研究(1867-1937)>序》,谢亮:《社会"自生秩序"的中国经济史镜像:华北棉布市场变动原因研究(1867-1937)》,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3月出版。
《论前期甲寅派政治调和的意涵及其思想来源》,《晋阳学刊》2012年第1 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5期。
2011年:
《章士钊与苏报案》,《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 期。
《沉默也是一种言说——论梁启超笔下的严复》,《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1年第8期。又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又见《近代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深化——龚书铎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中华书局2019年2月出版。
《也谈张学良与鲁迅》,《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2期。
2010年:
《跋梁启超一封未刊书信》,《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2日。
《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研究的建基之作—评左玉河著<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建立>》(二人合著),《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
《鲁迅著作对张学良的影响》,《人民日报》2010年9月3日。
《<甲寅>杂志与“甲寅派”》,《近代文化研究的继承与创新—龚书铎教授八秩初度纪念》,中华书局2010年7月出版。
《<清代中国人的俄国观>序》,郭文深:《清代中国人的俄国观》,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晚清底层社会老人自杀及其生存状态分析》(二人合著),《晋阳学刊》2010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0年第10期。
2009:
《李希霍芬与<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二人合著),《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0年第3期。
2008年:
《前后“甲寅派”考》,《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8年第5期。又见《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中国近代史读本》(上下册,二人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2次印刷。
2007年:
《门罗主义与清末国家民族认同》,《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四辑《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思想史》,《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4期。
2006年:
《中国近代史读本》(上下册,二人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大学历史学论文读本系列》(总策划,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2007年12月以后陆续重印。
《门罗主义与清末民族主义思潮》,《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纵赌与禁赌:历史演绎的悖论》,《人民论坛》2006年第11期。
《历史准备了多少间“屋子”》,《人民日报》2006年2月24日。
《中华民国史·志·思想文化志》(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2005年:
《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中长期评价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5月26日。
《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2次印刷。
2004年: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江西百花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20世纪最后20年文化讨论之检讨》,《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
2003年:
《国民与奴隶——对清末社会变迁过程中一组中坚概念的历史考察》,《中国文化研究》(二人合著),2003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8期。又见摩罗、杨帆编选:《人性的复苏——国民性批判的起源与反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2002年:
《章士钊与姜高琦案述论》,《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在立宪与革命之间——试论武昌起义前后章士钊的政治思想》,《史学月刊》2002年第3期。又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2001年: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晚清西方地学东传与中国中心观念的动摇》,《炎黄文化研究》第8期(2001年)。
《近代西方地学东渐与传统夷夏观念的变异》,《中州学刊》2001年第2期。
《晚清驻外公使与义和团运动》,《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1年第11期。又见《纪念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中华文化劫难录》(主编),同心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2000年:
《章士钊编译的〈孙逸仙〉在清末革命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8期。
《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文法体系》,《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1999年:
《论五四前后胡适的社会改良思想》,《史学论丛》,中国书店1999年10月出版。
《近代学术史的深入发掘——读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7日。
《晚清地理学研究与传统天地观念的变异》,《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晚清外国“探险家”在华活动述论》,《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晚清驻外使领与戊戌维新运动》,《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年第9期。又见《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1998年:
《论20世纪初年的乡土地理教育思潮》,《学人》第14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粤港澳近代关系史的新进展》,《中国教育报》1998年11月3日。
《从地理学著作的编撰看晚清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
《欧风美雨催发的维新运动》,《中华读书报》1998年7月15日。
《早期香港研究史料选辑》(参加,上下卷),[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6月出版。
《晚清中国最大的科技著作翻译出版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国际人才》1998年第4期。
《论鸦片战争前后的中俄边疆舆地研究》,《中州学刊》1998年2期。
《晚清同光年间传统地理学的嬗变》,《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季卷。
《孙中山的遗嘱是怎样产生的》,《中国教育报》1998年2月24日。又见《新华文摘》1998年第5期。
《标本兼治,禁绝赌博》(人物专访),《大众日报》(山东济南)1998年1月30日。
1997年:
《李克农早期革命活动纪实》,《上将风云录》(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1996年:
《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副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中共情报首脑李克农》(二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作家文摘》曾分14期(第211—224期)连载。
《香港与“苦力贸易”》,《国际商报》1996年8月26日。又见《明珠璀璨》,台海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香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与中介》,《国际商报》1996年8月14日。又见《明珠璀璨》,台海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晚清中英香港设领交涉》,《国际商报》1996年8月7日。又见《明珠璀璨》,台海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中国赌博史》(二人合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繁体版。
《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近代中国的际遇》,《学人》第9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对一个特殊人物的开创性研究——读<文化怪杰辜鸿铭>》,《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995年:
《中华赌博史》(二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晚清西方地理学东渐述论》,《学人》第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1994年:
《晚清思想界对风水的批判》,《史学月刊》1994年第3期。
《迈出传统的门槛--论中国近代科学地理学的产生》,《原学》(第一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1993年:
《中国近代国耻全录》(副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晚清地理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3年6月。
《论清嘉道年间的西北舆地学》,《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992年:
《一代宗师梁启超》,《20世纪中国十大学问家》,青岛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近代化的理论与历程》,《中国历史学年鉴》1992年3月出版。
《论鸦片战争时期的世界舆地研究》,《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
1991年:
《<中国妇女运动史>评介》,《民国档案》1991年第3期。又见《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2年第4期。
1990年:
《侵略“有功”还是有罪》(二人合著),《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1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0年第12期。
《鸦片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史学月刊》,1990年第4期。
《论戊戌时期的“排荀”运动》,《中州学刊》1990年第3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0年第3期。
1989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舟山群岛的侵略》,《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
1988年:
《魏源军事思想论略》,《河南大学研究生论丛》第2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
1987年:
《论鸦片战争前后的舆地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年6月。
1986年:
《论〈南京条约〉中的“商欠”问题》,《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
| 友情链接: |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