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师资队伍 > 中国史学科 > 正文

刘后滨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0-06-01 16:06 阅读量:

 
基本情况
1966年8月出生,江西吉水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历史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等职务。
 
学历和研究工作简历
1984、9—1988、7 北京大学历史系  本科
1988、9—1991、7 北京大学历史系  硕士研究生
1991、7—今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助教、讲师、副教授(1999)、教授(2006)
1995、9—1999、7 北京大学历史系  在职博士研究生
1999、9—2008、9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兼职研究员
2000、8—2001、7 美国哈佛燕京学社(HYI) 访问学者
2008、9—2009、2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唐代法制史、隋唐五代史
讲授课程
本科课程:中国古代史通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唐诗与唐史、《资治通鉴》选讲、《资治通鉴》精读
研究生课程:隋唐五代史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
研究生指导课程:《唐六典》研读、《天圣令》研读、出土唐代政务文书研读
 
主要论著目录
一、论文(部分)
1、唐代司法“三司”考析,《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2、传奇小说反映的唐中后期民间因果报应观及其与佛教净土信仰之关系,《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论唐高宗武则天至玄宗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4、论唐代县令的选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年第2期。
5、安史之乱与唐代政治体制的演进,《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唐代文官铨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国考试制度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7、公文运作与唐前期三省关系中门下省的枢纽地位,《史学论丛》第二辑,中国书店1999年10月。
8、唐代中书门下机构建制考,《北大史学》第7辑,北大出版社2000年。
9、从敕牒的特性看唐代中书门下体制,《唐研究》第6卷,北大出版社2000年。
10、敕后起请与唐代政务裁决机制,《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1、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2、从奏案到奏抄——汉唐间奏事文书形态的演进与行政审批制度的变迁,《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3、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4、从贞观之治看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治世与盛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4年第2期。
15、陈寅恪的士大夫情结及其学术取向,(与张耐冬合作),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
16、中国古代史学科的话语权与主体性问题,载《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及其运作机制,收录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18、廊庙之器如何造就——从唐代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说起,《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0日。
19、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在唐宋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0、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6年第14期。
21、西方文明映照下的中国传统政治与制度——以陈寅恪和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特征的分析为中心,载《全球化进程中的东方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22、唐宋间选官文书及其裁决机制的变化,《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3、唐代告身的抄写与给付——《天圣令•杂令》唐13条释读,《唐研究》第1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4、瑟瑟考——兼论外来物品与唐诗语汇,《文史》2009年第1辑。
25、唐代行政职权的程序保障与行政责任的连带分担,《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6、任官文书的颁给与唐代地方政务运行机制,《文史》2010年第3辑。
27、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8、“正名”与“正实”——元丰改制与宋人的的三省制理念,《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9、古代选官机制的当前借鉴,《人民论坛》2011年3月(上),总第320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11年第6期。
30、汉唐政治制度史中政务运行机制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12年第8期。
31、从宿卫学生到宾贡进士——入唐新罗留学生的习业状况,《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期。
32、《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13年3月18日第19版。
33、唐代于阗文书折冲府官印考释——兼论于阗设置折冲府的时间(合著、第一作者),《西域研究》2013年第3期。
34、古文书学与唐宋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14年第6期。
35、《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可替代?—兼论历史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地位,《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8期。
36、分化与重组: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单元,《唐宋历史评论》第一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
37、政务文书的环节性形态与唐代地方官府政务运行,《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
38、《资治通鉴》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合著,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39、李唐皇室家世书写再议,《国学学刊》2017年第1期。
40、因革损益:中国制度文化的内在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7日第4版。
41、改革开放40年来的隋唐五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全文转载。
42、“初唐四杰”的壮志豪情,《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2日。
43、唐代“天可汗”玺书行用的部族与地域,载陈明銶、鲍绍霖等编《中国与世界之多元历史探论》,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8 年。
44、岑仲勉《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的卓识与局限——兼论《资治通鉴》的叙事方式,《纪念岑仲勉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
45、我们该如何阅读《资治通鉴》,《光明日报》2019年4月13日第10版,《新华文摘》2019年第13期全文转载。
46、史学综合化趋势下的隋唐制度史研究,《社会科学报》(上海)2019年7月25日第5版。
47、宦途八俊:中晚唐精英的仕宦认同及其制度路径,《北京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48、唐朝对外交往的世界格局,《人民论坛》2019年第35期。
49、汉唐制度史研究对整体史叙事的贡献,《祝总斌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中华书局,2019年。
 
二、书评与学术动态评述(部分)
1、评吴宗国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从《唐研究》(第一卷)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4期。
3、评谢元鲁著《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唐研究》第二卷,北大出版社1996年。
4、评雷家骥著《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唐研究》第二卷。
5、评袁  刚著《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唐研究》第二卷。
6、评宁  欣著《唐代选官研究》,《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从《唐研究》(二至五卷)看唐代研究的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8期。
8、评雷家骥著《武则天传》,《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评袁  刚著《隋炀帝传》,《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评李方著《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中国通史教材建设的积极探索——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中华读书报》2003年06月18日。
12、《中国古代史学科进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关于历史学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思考》,冯俊、陈岳主编《谈学论教集: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文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让史学重进寻常百姓家——评任士英〈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期。
15、《经典教材的生命力——评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6、《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7、站在中国外部看唐朝帝国的世界性──评《世界性的帝国 :唐朝》,《唐研究》(第二十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年。
18、《如何面对“史料”:历史书写的不同文体与叙事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19、《唐宋仕进认同与制度形态》(主持人语),《北京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三、著作与教材(含合著与参编)
1、《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985工程成果,吴宗国主编,本人任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再版。
2、《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与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主编,本人承担隋唐五代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专著),齐鲁书社2004年。
4、《大唐开国》(通俗读物),中华书局2007年。
5、《说唐太宗》(通俗读物),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6、《资治通鉴二十讲》(教材,本人为第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019年再版。
7、《唐代选官政务研究》(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四、主编论集
1、《唐研究》第14卷(与荣新江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与孙家洲联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4、《唐代政治文明》(与胡戟联合主编),西安出版社2013年。
5、《唐宋历史评论》(学术辑刊,与包伟民联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创刊)。
学术会议与演讲(港台与国外部分)
1、2006年6月8日至9日,参加由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香港树仁学院历史系联合举办的“廿一世纪华人社会的历史教育研讨会”,论文题目为《中国大陆历史学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2、2008年5月16、17日,参加由台湾辅仁大学主办的第四届“文化交流史学术研讨会”,题目为《瑟瑟考——兼论外来物品与唐诗语汇》。
3、2008年10月9日,美国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Fayetteville,US),演讲题目为《唐宋节日与政治生活》,Holidays and political life in the Tang and Song China.
4、2009年2月5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Tempe, US), 演讲题目为《站在美国看唐朝》, Considering the Empire of the Tang Dynasty from a Contemporary American Perspective.
5、 2009年3月17 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Helsinki,Finland),演讲题目为《唐代选官制度的演变》,The Dynamics of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Selection and Promotion Systems in the Tang Empire.
6、2011年4月20-21日,参加由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香港树仁学院历史系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廿一世纪华人社会的历史教育研讨会”,论文题目为《<资治通鉴〉与大学通识教育》。
7、2011年11月17-18日,参加由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题目为《唐代“天可汗”玺书行用的部族与地域》。
8、2015年9月26日,瑞士日内瓦大学Université de Genève,演讲题目为《寻找卢生:一个唐朝梦及其现实写照》,Finding Mr.Lu:A Dream  of Tang Dynasty(618-907)and its Social Reality.
9、 2015年9月30日,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Queen Marry University of London,演讲题目为《唐宋选官制度的演变》,The Dynamics of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Selection and Promotion Systems in the Tang and Song China.
10、2018年5月17—19日,参加在美国里德学院(波特兰)举办的中国中古史研究的新前沿NEW FRONTIERS IN THE STUDY OF MEDIEVAL CHINA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的题目是《杨筹墓志与晚唐精英仕宦策略的身后书写》,The Posthumous Representation of the Career Strategies of Late Tang Elites as Seen in the Entombed Epitaph of Yang Chou.
11、2019年11月24日—12月1日,参加由印度洋历史协会和法国留尼汪大学Université de La Réunion主办的印度洋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的题目为《从果阿到澳门:中欧相互认知的突破与北印度洋走廊的地位》De Goa à Macao : rôle du corridor de l’Océan Indien du nord dans la prise de connaissance mutuelle entre les mondes Chine et Occident.
 
科研项目
1、《天圣令》与唐代政务运行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0立项)。
2、出土汉唐政务文书汇释及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研究计划项目(2011立项)。
3、出土唐代政务文书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4立项)。
 
获奖情况
1997年度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2002年度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2004年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
2009年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
2010年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12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14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