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纪念座谈会 研讨李文海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4-06-10 22:06 阅读量:
     6月6日,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纪念座谈会,各界人士共同研讨李文海教授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追思李文海先生优秀的品格和崇高的风范。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出席会议并作发言,校长陈雨露主持座谈会,学校老领导黄达、马绍孟、杨德福、袁卫、周建明,在校校领导张建明、王利明、马俊杰、查显友、伊志宏,校外专家学者张海鹏、卜键、朱诚如、王玉璞、田心铭、虞和平等出席,李文海教授学生代表,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教师代表,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郑水泉及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处、离退休工作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靳诺书记指出,李文海校长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线工作几十年,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宝贵的教育理念,凝结了深刻的教育思想,追忆他光辉的一生和作出的突出贡献,缅怀他的优秀品格和崇高风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靳诺书记表示,李文海校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他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体现了学者大家的精神和风范。李文海校长取得的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殊荣,也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中国人民大学将把对李文海校长的怀念转化为学校发展前进的动力,把学校一代又一代的老前辈、老领导和专家学者的精神财富与宝贵经验很好地运用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大学治理当中,坚持不懈地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回顾了与李文海校长合作共事的历程。他说,李文海校长曾在人民大学多个重要领导岗位工作,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优秀的工作品格。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学校各项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正确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传统与现代,物质文化遗产批判继承和发展创新,数量、质量和规模效益等各方面关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他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他坚持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他倡导发扬传统,弘扬正气,高度重视党风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重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筑好思想防线。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高校理论战线》原总编辑田心铭回忆了李文海先生兼任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的有关工作情况。他说,从1994年起,李文海先生在长达整整18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主持这项工作的名副其实的主要负责人,在这个重要岗位上为推动教育系统开展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作出了宝贵贡献。他指出,实践证明,以李文海先生为主任的中心领导班子,卓有成效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中心把提高与普及结合起来,一手抓理论研究,一手抓宣传教育,主持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丛书,承担编写了《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理论青少年读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青少年读本》等,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理论的宣传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以“当代中国历史学的一面旗帜”为题,介绍了李文海先生的史学研究贡献。他说,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李文海先生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旗帜,为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发展史、改革史而不断努力;作为中国史学会原会长,李文海先生为中国史学会的改革发展和扩大国际影响力而不断求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指出,李文海先生能够抓住历史的本质,讲清楚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认清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阐明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实践中,既避免教条主义,又能够抛弃西洋文化的弊端。李文海先生还开辟了近代灾荒与近代社会的研究方向,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写出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形成了历史学的一个子学科,对中国近代史学科领域有很大的贡献,有助于更加完整地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丰富内容。

    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卜键追忆了李文海先生在生命最后时期的精神和学术追求。他说,在清史纂修过程中,李文海先生“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谋其政而不谋私利,全力支持各项工作进展,尽力帮忙不添乱。李文海先生负责主持清史工程研究丛刊的编撰,负责清史稿件一审后的质量检查,在审稿中始终秉持学术原则,坚守学术良知,敢于批评、坚持批评。卜键主任表示,李文海先生在到达生命终点的前夕仍在坚持审改和写作,在生命最为脆弱的时刻仍然在挂念清史,交流清史纂修的点滴体会,“他的人格力量,他的追求,是对我们这些生者的激励和鞭策,他是我们许多人的楷模。”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夏明方回忆了师从李文海先生治学、从教的经历以及李文海先生在中国灾荒史领域作出的开拓性、奠基性贡献。他指出,李文海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灾荒史的深耕中,紧密联系到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研究,对于历史研究方法论有着更深入的思考;他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灾荒史研究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中国化。他的研究把自然与社会力量纠集起来形成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际之间的矛盾,形成对近代中国社会一个新的认识。他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重资料收集和文献建设,为推动学校、全国乃至海外的灾荒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平台。他坚守历史本业,坚持亲力而为,在知天命之年开始灾荒史研究,仍然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外全心投入教学科研,开拓了一个学术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原常务副校长袁卫、原副校长杨德福在会上发言,回忆了与李文海校长共事期间的情况,对于李文海校长严谨治学、甘于奉献、乐于育人的品格,以及为学校学科建设、校园建设和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崇敬。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指出,通过回顾和探讨李文海老校长的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员工再度缅怀一个意志坚强的革命战士,成果丰硕的史学领袖和德高望重的教育大家的丰富一生,看到了李文海老校长胸怀坦白、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了解了李文海老校长博学睿智、谦虚儒雅、宽厚待人的史家风范。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李文海校长的治学精神,以“板凳需坐十年冷”的态度和勇气,体悟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坚持不懈地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矢志不渝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人民大学应有的贡献。

    李文海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1994年至2000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2009年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2013年6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他在中国高等教育第一线工作几十年,坚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科研工作和全国历史学规划发展事业,是近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探索者,中国近代灾荒史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

    李文海先生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十四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学科评议组组长、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史学科组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被北京市授予“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先进党委书记、校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