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历史学院赴北京十一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4-11 22:04 阅读量: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访企拓岗工作的要求,以积极拓展就业岗位,提升就业质量,4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吕学明、党委副书记白洁带队前往北京十一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北京十一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之俊出席座谈。历史学院分团委常务副书记刘洪昌,十一学校历史学科主任赵通及罗寰宇、潘超、雷露、王贝贝、朱琰怡等教师参与座谈。历史学院毛立平教授受邀为学生做清史专题讲座。

白洁首先就本次座谈会的主题进行介绍。她表示,历史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拓展就业范围,寻找高质量岗位,实现充分就业。近年来,初高中教师岗位成为学院毕业生求职的热门。十一学校拥有深厚的办学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与强大的办学实力,是全国一流的教育单位。希望通过走访座谈的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毕业生。

吕学明就学院毕业生培养情况及当前就业就业情况进行介绍。吕学明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下设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兼具历史思维与世界眼光的高水平人才。学院的毕业生不仅经过了规范严格的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在人文知识方面拥有深厚的积累,同时还在丰富的学生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学院鼓励学生通过专业实习与工作实习不断增强自身的技能与本领,适应现阶段社会对人文学科人才的现实要求。学院的毕业生在历史知识、学科思维、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与高水平基础教育者的职业要求高度契合,学院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针对性培训,深化与京内重点就业单位的合作,不断向重点行业、重点岗位输送优秀人才。此外,在京内疫情防控形势允许的情况下,也欢迎十一学校的老师走进人大历史学院,共同开展专业研讨和集体备课会,共同推进教学研究水平的进步。

张之俊代表十一学校向吕学明一行表示欢迎。张之俊表示,十一学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响应国家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号召,不断探索初高中教育的新模式。学校教师不断在提升课程含金量上下功夫,专注于教学研究与课程开发,深入推动课程研究与教学一体化。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适应中高考的最新考核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整套种类丰富、分层分类的课程选择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学生拥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与出色的科研能力,近年来,许多优秀毕业生走进十一学校,逐渐成长为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未来,欢迎更多的人大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十一学校的大家庭,学校也将不断加强与人大历史学院在人才工作上的交流与合作,释放更多优质的毕业与实习岗位,为人大学子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未来,也期待通过骨干教师交流、优秀毕业生宣讲等形式,为人大历史学院有志于从事教师行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发展支持。

随后,与会人员就人大毕业生在十一学校的发展成长状况进行交流。十一学校人力资源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3届毕业生罗寰宇表示,人大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镇,一直以来是十一学校优秀教师资源的重要来源地。当前,共有二十余位人大毕业生在十一学校担任骨干教师,在研究与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优秀的治学能力为人大的学生赋予了独特的发展潜能。十一学校十分重视面向京内重点高校的招聘工作,作为学校的人事工作负责人,未来将继续加强与母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助力更多毕业生在十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也欢迎更多师弟师妹提前来到十一学校进行实习,感受教师岗位的独特魅力。历史学院2020届毕业生王贝贝表示,来到十一学校工作两年以来,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所承担的育人责任。在人大历史学院期间的专业学习与学术训练为自己提供了充分的信心与底气,自己将努力向师兄师姐看齐,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历史学院2021届毕业生朱琰怡表示,作为一名新任历史学教师,入职一年以来已经深刻感受到了作为学生与教师的不同。十一学校的教师培养体系帮助自己及时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投入到教学与科研的工作中。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历史学院2019级硕士生唐恒辉分享了自己在校实习期间的经历与心得。




随后,罗寰宇、潘超、雷露带领吕学明一行参观了十一学校的校园。历史学院“四史宣讲团”成员毛立平教授应邀为十一学校的同学们讲授清代的历史与文化,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本次访企拓岗活动是历史学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断提升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开拓就业岗位的重要举措。未来,历史学院将与更多伙伴单位一起,为毕业生开辟更多优质岗位,努力为社会各行业输送更多人文素养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