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绎思”学术活动季开幕式暨首场讲座在立德楼607教室举行。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书记熊宇平,院长朱浒、党委副书记白洁、团委书记李彦沨、团委副书记王晨郁、历史学院各教研室教师代表出席,学生代表六十余人参会。开幕式由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吕学明主持。
历史学院院长朱浒为开幕式致辞。他提出,“绎思”取自“寻绎深思”,寓意以学术为根基、以思辨为路径,旨在汇聚各方智慧,深入探讨学术领域的深刻议题。朱浒老师从“求真、创新、严谨、开放”四个维度,勉励师生深耕学术沃土,勇于探索,兼收并蓄,知行合一;强调学术研究需在对话、批判与创新中突破。
历史学院团委书记李彦沨为“绎思”学术活动季作品牌推介。李彦沨从绎思院刊以及绎思研究生史学论坛开始,介绍了学院“绎思”学术活动品牌缘起,详细推介了本届活动,本次“绎思”学术活动季由前沿讲座、学术沙龙、读书班、学科竞赛培训、历史现场教学与实践、本研史学论坛六个板块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全面,既打造知识的讲堂,也搭建实操的平台。
校团委书记熊宇平在致辞中谈到,“绎思”学术活动季是紧密对接学科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创新尝试,推动了本硕博贯通、课内外融合。他祝愿同学们享受学术思想的盛宴,在思维碰撞中增长才干本领;希望各级团组织不断探索在五育并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新模式;期待学院持续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扩大活动覆盖,为全校同学涵养历史底蕴、增强历史主动创造更好条件。
学生代表曲宇蒙发言。曲宇蒙是历史学院2015级考古学专业本科生、2019级考古学专业硕士生、2021级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在历史学院学习十年。她结合十年史院情缘,与自身学术成长经历,表达了对学院、老师领航指引、诲人不倦的感谢。她认为,历史学院是自己学术梦想开始的地方,个人的学术积累与本领离不开学院搭建的学术平台以及导师谆谆教诲。她以自己留学海外的经历为例,鼓励史院学子拓宽学术视野,探索新知。
开幕式尾声,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兴涛教授以《关于史学研究的思考》为主题开启首场学术盛宴,从宏观历史视野与治学方法论角度展开深度剖析,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兼具启发性与实践性的学术指引,他认为自身治史四十余年,思考有四:
一是“自信的持守: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的永恒价值”。黄兴涛教授认为历史知识关乎人类共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修养,历史学者应对学科的价值保持自信,并自觉传承历史知识,涵育文化修养,保守历史底蕴。历史思维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工具,更是全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历史思维在于历史感的培育,而历史感是一种长时段、大视野,全面向的通感,是一种将人、事、物放在历史中考察的自觉和思维习惯,是对社会人事的关联性、延续性和变迁性的深度概括。
二是“思想力(包括想象力)和实证力:历史研究的双翼”。黄兴涛教授认为,AI时代的来临,历史学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这个时代中,思想的力量愈发熠熠生辉,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也是“思想家”。历史学家要保持旺盛的求知心才能汲取思想的力量,思想力的塑造需要养成“寻求意义”的自觉,要对历史与未来抱有关怀和关切、敬意与温情。
三是“广博的问题视野与跨学科、跨文化的勇敢追寻”。黄兴涛教授以自己从事“概念史”“新名词史”研究为例,讲述了其本人在研究中,对新领域由陌生到精通、由抗拒到喜爱的过程,强调历史学家在学术研究中要勇于进军新问题、新领域,并以新问题的知识背景要求为动力,推动自身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追寻,探索新知,广博学习。
四是“历史学者应成为熟练使用AI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奴隶”。黄兴涛教授鼓励历史从业者自觉、熟练地运用AI工具掌握学术研究动态,但切勿产生依赖性。同时也要利用数字人文、量化史学等前沿学科方法发现更多学术问题,保持对新事物、新方法的好奇与求职欲。
讲座最后,黄兴涛教授向师生寄语。他认为历史学的未来寄托在年轻一代史学工作者的身上,未来历史学能够达到的高度,将取决于他们的思想力与创造力。黄兴涛教授殷切地鼓励年轻史学工作者们树立更高的标准,胸怀壮志雄心,为历史学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至此,“绎思”学术活动季的序幕正式拉开,历史学院后续将举办多场专题活动,为青年学子打造思想交锋、理论沉淀的成长平台,助力历史学科守正创新、赓续发展。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