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东亚古都研究与亚洲共同体展开系列讲座第十一讲: 房山石经与亚洲共同体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4-12-11 15:12 阅读量:
     2014年12月5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东亚古都研究与亚洲共同体展开系列讲座第十一讲顺利开讲。本讲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曹雯副教授主讲、题目为“房山石经与亚洲共同体”,曹刚华副教授担任评议。

 
    曹雯教授首先以“如何共建亚洲共同体”和“为什么是房山石经”这两个问题开始本场讲座。她详细介绍了1934年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塚本善隆等五位研究员在房山云居寺的调研活动,及调研论文集《房山云居寺研究》,尤其强调了塚本善隆《石经山云居寺与石刻大藏经》一文的重要性。讲座过程中曹雯老师展示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照片,讲解十分生动。

    然后,曹雯老师介绍了房山石经历代刻经的缘起、经过和后人对云居寺及其石经的研究情况。她认为云居寺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宋幽州是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金元明清时期更是将其作为都城。但明清之前关于幽州文化方面的记载却屈指可数,尤其佛教文献这一领域,云居寺尚存的一些遗迹就成为解读北方佛教状况的活材料;明清以后,关于石经山云居寺的论著方逐渐增多。 

    接着,曹雯老师重点分析了塚本善隆对房山石经研究的几点贡献。其一,对静婉石经事业的起源研究。其二,对隋、唐云居寺及石经的意义探索,包括刻经内容反应的隋代北部佛教义的发展,石刻及相关遗物体现的佛教兴衰、中央与地方力量的消长。其三,对辽、金石经续刻情况总结,即辽代基本完成了“小藏” 即四大部经的镌刻,辽、金续刻大藏经可补充当前佛典之完整性。其四,对石经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分析,房山石经是由汉、满、蒙、藏、高丽等各族信徒共同镌刻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云居山石经可运用于汉译佛典的校对。 

    最后,曹雯老师总结了房山石经带来的启示与亚洲共同体的关系,分析了为什么在不同政权的统治下能够持续上千年、 为什么不同版本的佛经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共存、为什么来自不同区域和民族的人可以满怀热情投入到这一刻经事业中来、为什么像塚本善隆这样的日本学者如此倾其所能从事房山石经的研究等问题。 

    之后,曹刚华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评议。他认为本讲座的意义有三点:其一,可以从佛教文献角度来看房山石经本身的文献价值;其二,可以从史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比中、日学者房山石经研究;其三,从中、日关系的角度考察房山石经研究所体现的国际关系及其关注点的不同。 

     
    最后,同学们就“为什么要以佛教作为创建亚洲共同体的纽带”、“亚洲共同的目的”、“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作用差异”等问题与曹雯老师进行了探讨。

(文/郑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