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院选拔优秀本科生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8-11-01 21:11 阅读量:
     2018年10月3日,郭双林老师、杜宣莹老师和十一位本科同学顺利从台返京,标志着我院本科生赴台进行的“历史与文献研习营”活动顺利结束。此次活动本着“学术交流、视野开拓、教学创新”的原则,选拔历史学院“本科生论文大赛”、“实践主题月征文大赛”获奖以及学分绩优异的十一位同学前往政治大学、台湾大学等台湾著名学术机构参加交流活动。本次访学团由郭双林老师和杜宣莹老师带队,11位参访同学分别来自2015级和2016级历史学专业和考古文博专业。


(研习营师生一行在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科学资料中心合影)

 
    9月26日下午,政治大学人文中心主任周惠民教授代表政治大学欢迎研习营师生的到来,他说道,政治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友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互交流往来已有二十多年,也希望今后双方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增进两校情谊。他还向大家介绍了政大校园的基本情况、台湾的特色产品,表达了对研习营师生的热烈欢迎。

     9月27日上午,历史与文献研习营的第一课在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科学资料中心第一会议室展开,由刘维开教授为大家介绍中国现代史史料。刘维开教授提纲挈领地向大家讲述了中国现代史料学研究的基本情况,说明了何谓史料、何谓档案,廓清档案与文件的差别。他提出近代史资料原始具有记录性、内向性、系统性及广泛性等特性,希望大家能把握这些特性,灵活运用。为便于同学们在今后进行学术研究,他还详述了民国档案的分布、档案开放与历史研究动态。


(刘维开教授介绍中国近代史史料)

 
    27日下午,研习营师生一行前往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与胡适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讲解员带领大家从二楼的“历史空间”进入,向大家展示中国西北烽燧遗址出土的居延汉简、收录清代各类官方文书的内阁大库档案、典藏的丰碑拓片等藏品,还从考古学文化架构、聚落、历史等方面介绍了台湾考古学的情况。在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研习营的同学们体验了近史所档案馆的典藏数字化的成果,包括外交部门、经济部门档案及个人捐赠资料的档案目录和影像检索资料库。近代史浩繁的档案资料数字化,也是对近代史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最后,在胡适先生的故居,由讲解员为大家讲述胡适先生住在中央研究院,一边为中央院的发展忙碌、一边沉浸于学术研究的时光(1958年至1962年)。五十多年过去,这里几乎保持着原样,还能让大家在此凭吊怀想,陪伴着他的一排排的图书典籍仍在,先生风范犹存。


(研习营师生一行参观历史语言研究所)

 
    9月28日上午,研习营的同学们聆听了林宏明教授“甲骨文的世界  以殷商王室的日常生活为例”的专题课程。林教授首先非常生动诙谐地形容了自己的工作是“接骨”,就是研究甲骨、拼合甲骨研究方向。随后林宏明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甲骨的钻凿技术、研究中所需的拼合技术。他用生动的案例向同学们全方位地展现了当时殷商王室的日常生活风貌。林教授对学界研究情况的展示也让同学们对这一领域燃起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28日下午,研习营师生一行前往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台北大学历史学系林士铉教授在台北故宫档案阅览室给同学们带来了“清史文献档案导读”的课程,并陪同师生参观了台北故宫中有关清代档案的两个展览。林士铉老师的主要课程内容是介绍台北故宫所藏的清代档案与文献,例如《故宫档案述要》(庄吉发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文献档案总目》,尤其重点介绍了《满文原档》这份珍稀史料。课堂结束后,林士铉老师带领同学们分别参观了“院藏清代历史文书珍品”和“院藏善本古籍选粹”的展览,并对同学们的疑问一一作了解答。


(林士铉老师为大家介绍清代档案)

 
    9月29日上午,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杨瑞松教授为研习营全体师生讲授了“东亚病夫与中国近代国族论述”课程。杨瑞松教授从自己的以往的研究方向出发,对现代人们所理解的“东亚病夫”的应用进行了解读,进而探讨“东亚病夫”这一词汇流传如此深远的原因。课后同学们就老师上课所谈到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例如在“东亚病夫”这一词汇形容对象的转变中,为何指涉内容直接变为了体质而不涉及国民的精神层面?这一词汇的历时性变化如何?杨教授对于这些问题也一一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之后郭双林教授也就这一问题与杨瑞松教授进行探讨,并肯定了这一研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新颖视角与重要意义。

     9月30日全天为研习营外出实地考察活动。上午研习营的师生们前往士林官邸、张大千故居和钱穆故居,下午师生们参观了林语堂故居、阳明中山楼。在参观过程中,大家对于钱穆故居的印象尤为深刻。钱穆故居位于台北市郊外双溪附近,是钱穆先生晚年定居台湾时的居所。通过纪念馆内的原样陈设,我们能看到钱穆先生当时的生活状态。同时,透过故居内的展品,我们也能体会到的钱穆先生在为人、治学上的独到之处。


(同学们在认真聆听讲解)

 
    10月1日上午,研习营师生聆听了台湾大学历史系杨肃献教授“启蒙运动中的公共领域”的课程。杨肃献教授首先引入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是指私人和政府之间进行交互的界面。杨肃献教授同时对公共领域的核心标志、形成所需要的条件进行了阐述,前者包括“共同意见”、民主社会下“舆论的道德合法性”,后者则涉及广纳民众,吸取意见、言论自由等要素,并对当今新媒体时代下新的舆论媒介对传统媒介的超越进行了描述,并详解了从报纸、杂志、电视、到网络舆论的媒介发展历程。

     1日中午,研习营师生一行前往政治大学历史学系会议室,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的师生交流会。会上,双方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院系的历史沿革、师资阵容、培养方式等相关情况。报告完毕后,两校师生共进午餐,在用餐过程中学生们自由交流,气氛融洽,讨论主要涉及到了两校历史学系学生的修课内容、个人感兴趣的方向、未来的计划等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1日下午,研习营师生前往台湾大学参观交流,并且聆听了台湾大学王远义教授的“战争、革命与现代性”的课程。在这节课上,王远义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关于西方现代性、战争与革命的重要作品。随后借助相关资料,探讨中国透过战争、革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形成现代国家的经验,呈现中国与西方现代性在战争、革命与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互动的复杂样貌。


(研习营师生参访台湾大学)

 
    10月2日上午,政治大学王德权教授为研习营全体师生讲授了“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王德权教授指出,每一个文明在形成过程中都会形成一种自身所独有的国家形态,这种国家形态通过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建立而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称的“政治体系”的概念。这一概念从政治学界引入,所强调的是一种体系上的整体性与全面性。这启示我们在对某一面向的历史进行解释时,还应注意到其背后所包含的整个语境,即回到这个文明历史的本身去进行考量。

     2日下午是本次研习营最后的一次课程,由台湾政治大学周惠民教授讲授“西欧饮食文化史”。在这堂课上,周惠民教授主要介绍了研究饮食史所需要查找的史料,包括相关经典、图像、文本、食谱等,具体包括犹太教的摩西五经、绘画、壁画等图像资料,《十日谈》、《坎特伯里故事集》、《格林童话》等小说故事,以及《巴黎好男人》等食谱。这些课程为研习营的师生们开拓了视野,体会到历史研究的丰富与兴味。

     研习营的课程内容结束后,人文中心主任周惠民教授为同学们颁发结营证书,与同学们亲切交流了本次研习营的心得体会。大家纷纷谈到这次研习营的收获,并对政治大学表示感谢。最后,周惠民教授与研习营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周惠民教授为研习营的同学颁发结营证书)

 
    近年来,历史学院本科教学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为了进一步丰富课外教学,拓展同学们的视野,举行各类除课程学分之外的论文比赛、征文评比等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选派具有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同学前往港澳台等地交换,体验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学术交流。除本次赴台参访政治大学、台湾大学等学术机构以外,今年9月初,学院已经派出7位同学,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短期交流访问。这类短期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学院课外教学的形式,也让同学们开拓了眼界,增强了学术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能力。

    文/“历史与文献研习营”全体同学  图/肖睿思、张镪、陈路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