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黄保罗教授做客“人大史学讲堂”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7-04-26 20:04 阅读量:
     2017年4月25日下午,“人大史学讲堂”第69讲在人文楼三层会议室举办。本期讲堂有幸邀请到国际知名的马丁·路德研究专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黄保罗教授(Prof. Paulos Huang),为历史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题为“马丁·路德思想的传播与发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历史系主任王大庆副教授主持,周施廷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历史学院教师赵秀荣副教授和数十位同学聆听了黄教授的精彩讲座。 

 
    黄保罗教授毕业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先后获东亚学与西方哲学双博士学位(2006,1996),并于2000-200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赫尔辛基大学世界文化系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兼职研究员,同时还是国际学刊《国学与西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主编。黄保罗教授的代表作品是Confronting Confucian Understanding of Christian Doctrine of Salvation( Brill: Leiden and Boston,2009);还翻译了《马丁·路德证道集》(2015)、《马丁·路德书信集》(2015)等多部马丁·路德研究的重要文献。

    黄保罗教授首先从分析马丁·路德生活的历史时代背景入手,认为他生活的时代在教会和宗教领域存在三大特点,即整个社会对“基督是严厉的最后审判者”的信条深信不疑;普通老百姓非常虔诚,害怕下地狱,却同时又非常迷信,崇拜地方保护神之类的圣徒;教会流行“行善得救,作恶灭亡”的宗教教导和神学思想,收集圣物、朝圣风俗流行,而且强调积累和获取“善功”的思想,特别是赎罪券的销售。同时,当时的社会也呈现出四大特点:首先,在14世纪的瘟疫使人口大幅下降之后,到了15世纪末,人口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且农村的许多人移居到了城市,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其次,当时的新知识和科技,促使了航海、探险、矿业、金属业等的发展,地方诸侯的实力日益增强,1492年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都相继强大起来,而德国仍处在分裂和落后的状态;第三,人们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教皇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柄开始受到了挑战;最后,底层的农民们也为了世俗的利益经常起义,并且常常与宗教思想结合起来。 

    接着,黄教授指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丁·路德的成长和宗教思想的形成就带有天然的“不服从”印迹。路德在1520年写了三篇关于宗教改革的主要文章,在这三篇文章中他阐述了他的神学理论,分别是:《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这三篇文章也被视为宗教改革的三大文献。马丁·路德还提出了宗教改革的“四大原则”:首先是内容原则,即人只能通过上帝的恩典而不是人的行为得救;其次是形式原则,即《圣经》是信仰和生活的最高准则;第三是信徒皆祭司的原则,即每个基督徒都像牧师一样可以向亲近上帝,并可以祷告和探索基督教的信仰;最后是两个国度理论原则,即上帝通过两种方式来看护世界,国家政府管理人的有限时间内的需求(相当于上帝的左手),教会管理人的救赎(相当于上帝的右手),但这两个制度都各司其职,前者暴力地使用刀剑,后者温柔地使用福音。 

    在评议环节,周施廷副教授结合自己对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大学主导课程改革相关史实的研究,认为黄保罗教授所谈到的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形成与他个人生活中私人关系网的影响密不可分,而且马丁·路德主导的大学课程改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医学院课程设置方面,更重要的是以理性冲击了天主教会对人的问题的话语权,从而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进程。接下来,在场的师生相继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黄保罗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讲座结束后,黄保罗教授与部分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