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院2017级本科生赴清东陵、避暑山庄进行课外教学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8-10-25 12:10 阅读量:
     为帮助2017级同学们本学期更好地学好明清时期的历史,进一步建立历史现场感,打通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学院于2018年10月13 14日组织2017级本科生前往遵化清东陵、承德避暑山庄等地开展第三学期的京外课外教学活动。本次课外教学由姜萌老师和郭相宜老师带队,2017级四十余名同学前往。

     13日早晨,师生一行乘坐大巴从校园赶到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皇家陵墓建筑群。整个陵区占地80平方公里,15座陵寝中,长眠着帝、后、妃及皇子公主共161人。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学院邀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全国十佳文明导游员、曾多次登上《百家讲坛》栏目讲解清东陵的赵英健老师担任课外教学指导教师。


(师生们在清东陵石牌坊前合影)
 
    赵英健老师在开往景区的游览车就开始热情地为同学们讲解清东陵的修建背景。赵老师指出,顺治八年,清世祖福临巡猎至此,见“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喜欢,指出此地“可为朕寿宫”。在行进的车上,赵老师对东陵“北有昌瑞山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持芴朝挹朝如,中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白虎雄踞”的地理环境进行了简要说明。

     经过10余分钟的车程,师生来到东陵考查首站  “孝陵”(顺治帝陵)。首先映入眼帘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长6000余米的孝陵神路,随山势起伏,昏日之下,迷离庄严。孝陵规模宏大,由大大小小几十建筑组合而成,其建筑配置与组合颇有讲究,均以风水理论为指导,高低错落,井然有序。赵英健老师对石牌坊、下马牌、大红门等重点文物逐个介绍,就同学们尤感兴趣的石像生,她进一步讲解:“孝陵石像生是清陵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全长870米,共有18对,其中文臣、武将各3对,马、麒麟、象、骆驼、獬豸、狮子站、卧各一对,每座石雕均用整块石料雕成,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排列神道两侧,使皇家陵园更加威严、神圣、肃穆。”


(赵英健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清东陵的神道)
 
    接着,师生行至东陵第二站  “裕陵”(乾隆帝陵)。自号“十全老人”的乾隆驾崩之后选择栖身精美的地下佛堂。地宫虽然已被盗窃,,但佛像雕刻众多,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狮子、八宝、法器等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地宫内埋葬乾隆皇帝、孝贤皇后、孝仪皇后,慧贤贵妃、哲悯贵妃、淑嘉贵妃共计六人,现存三具棺椁。讲解员结合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电视剧,给同学们讲解了地宫的风格和棺椁的摆放等知识。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裕陵地宫)
 
    接着,师生们步行至“东陵奢华之最”  “定东陵”(慈禧陵寝)。同学们通过石拱桥后,首先来到定东陵著名的“凤引龙追”石刻前。讲解员对“凤引龙追”石栏板、“凤上龙下”丹陛石、“一凤压两龙”望柱石等石雕珍品作详细介绍,并让同学们对石刻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导引下观察慈禧陵前的“凤上龙下”丹陛石)
 
    进入隆恩门后,赵英健老师借助悬挂在隆恩门后面的清东陵全景导览牌,将清东陵的整体布局、建筑结构、营建过程,以及其背后相关历史脉络、文化渊源为同学们作以详尽的解说,引经据典,绘声绘色。


(赵英健老师根据清东陵全景图为同学们讲解清东陵整体情况)
 
    赵老师指出,清东陵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营建,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停工,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可以说是清代第一号工程。清东陵不仅是了解清代丧葬礼俗文化的重要物质遗存,也是研究清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赵老师的精彩讲解让同学得听津津有味,纷纷拿出笔记记录,感叹“好像身处《百家讲坛》的现场”。最后,赵英健老师鼓励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本与实践相结合,做全面优秀的历史人!”同学们随后参观了定东陵的隆恩殿、三座门、地宫等文物遗存。


(赵英健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三座门)
 
    清东陵学习结束后,师生们乘坐大巴赶往本次考察的第二地点  承德避暑山庄。14日早晨,师生一行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黄大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避暑山庄进行学习。避暑山庄曾是清代第二政治中心,位于今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汲取江南塞北之风光,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师生在避暑山庄丽正门前合影)
 
    由山庄正门  丽正门进入后,避暑山庄博物馆馆员谭志国老师和李妍老师分别带领一部分同学依次学习。谭老师和李老师首先在丽正门后的山庄全景图前为同学们讲解了山庄和外八庙的整体情况和营建过程,以及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在清代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避暑山庄博物馆馆员谭志国老师正在为同学讲解)
 
    随后,同学们在谭老师和李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等建筑,及御用陶瓷馆,珐琅馆,钟表馆,挂屏馆,武备馆等。两位老师带领同学们边走边讲,给同学们带来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李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澹泊敬诚”殿)
 
    时至中午,师生行至湖区,一弯碧波,绿水荡漾,秋叶闪烁,天气也一改早上的清寒,柔柔的阳光洒在湖面,一片波光粼粼,几艘游船,宛若行走江南画卷,好不诗意,全体师生在此摄影留念。


(全体师生在避暑山庄湖区留念)
 
    在避暑山庄湖区,黄大伟老师先后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无暑清凉(门殿)、延薰山馆、浮片玉、风雨楼、文津阁等建筑。在无暑清凉(门殿)前,黄老师为同学们补充了避暑山庄的早期营建史。黄老师指出,康熙五十年前,如意洲是宫殿区,是康熙皇帝接见文武大臣和少数民族王公首领、批阅奏章、处理朝政的地方,正宫落成后,此殿变成了康熙的寝宫。在浮片玉,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给同学们讲解了宫廷帝王和后妃们对戏剧的喜爱,以及学术界对升平署等清代戏剧史的研究情况。


(黄大伟老师在“无暑清凉”匾额前为大家讲解山庄的早期营建史)
 
    师生们最后来到文津阁前,参观这座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建筑。由于文津阁正在修缮,同学只能在外边观察了这一建筑。在文津阁旁,黄老师对文津阁的由来及其历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乾隆《文津阁记》中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大意为:追寻文化源流,继承文化遗产,繁荣发展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济渡处。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今日。古木苍苍,阁楼不语,黄老师触景生情,与同学们分享幼时文津阁尚未严格保护,在阁楼三层学习书画、嬉戏玩乐的故事,引得一片羡慕感慨。


(黄老师为师生们介绍文津阁)
 
    在山庄学习过后,师生一行赶往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小布达拉宫是为迎接乾隆皇帝60大寿和皇太后钮钴禄氏80大寿而建的皇家庙宇。因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故得名小布达拉宫。该庙竣工于1771年,采用汉藏结合式,规模宏大,雄伟庄严。黄大伟老师和同学们拾级而上,边走边讲。进入正门后,黄老师首先结合展板给大家介绍了小布达拉宫的营建初衷、营建过程及其政治宗教意义。


(黄大伟老师在给同学们讲解小布达拉宫的基本情况)
 
    师生们随后来到小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大红台,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远远望去,金光闪闪,富丽堂皇。黄大伟老师指出,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是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

 
    黄老师带领同学们拾级而上,结合实物,边走边讲,一一指出各个建筑或佛教造像的功能、特点和艺术价值。黄老师的讲解引经据典,有趣深刻,在一些问题上,不仅讲解眼前所见,还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研究相关问题的基本资料、研究群前沿等,让同学们深受启发。登上妙高台后,耀眼的金顶高出群楼之上,四角八条金龙,姿态各异,青天朗朗,日光灼灼,微风习习,经幡飞舞,墙体红白掩映,树叶黄绿交错,如此画卷,一扫奔波疲惫。


(黄老师在小布达拉宫里为同学们讲解建筑特点)
 
    离开小布达拉宫后,师生们赶到考查的最后一站   “普宁寺”。黄大伟老师首先在山门旁为同学们介绍普宁寺的整体格局。黄老师指出,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是汉族寺庙传统的伽蓝七堂式,后半部则为藏式,仿西藏三摩耶庙而建的曼陀罗。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双层歇山式,称为“九脊十龙”殿,内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壁画环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随后黄大伟老师导引同学们来到碑亭前,寺为大家释读乾隆亲自撰写碑文《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黄老师指出,三块碑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这在中国碑刻中是比较少见,这些碑刻充分展示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融合和有着丰富民族文化的国家。


(黄老师在普宁寺碑亭中为同学讲解碑文)
 
    日落之时,光影散漫,一片祥和,蓝天白云绿树金顶,配合着黄老师专业又风趣的讲解,同学们走着,看着,记着,拍着,用心感受着,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黄老师在普宁寺主殿前为同学们讲解寺庙的建筑风格)
 
    我院长期坚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力求同学们将理性思考和感性考察有机结合。在考察沿途的各个地点,处处可见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交流的身影。此次参观,使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了清代皇家文化,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治理边疆民族政策,从更深层次把握清代政治、军事、文化内涵。

     在接下来的本科教学中,我院还将继续贯彻“课堂与课外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努力为本科生提供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具有学术含量的多元化课外,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历史学科优秀人才。

     文/马小涵 图/姜萌、马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