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应邀做客“历史文献学系列讲座”第二讲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5-07-15 10:07 阅读量:
     2015年6月24日下午两点,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四层大会议室作了题为“重论旋风装”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历史文献学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该系列讲座旨在加强历史文献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训练,拓宽专业视野,探索高质量历史文献学人才的培养方式。讲座由黄爱平教授主持,历史文献学教研室李晓菊教授、教研室主任曹刚华副教授、阚红柳副教授、董建中副教授、廖菊楝老师与历史文献学专业学生及校外的史学爱好者一道聆听了辛德勇教授的精彩报告。

    辛德勇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史等问题研究。主要出版有《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旧史舆地文录》、《读书与藏书之间》、《困学书城》、《纵心所欲》、《石室賸言》、《建元与改元》等论著。 

    在这次报告中,辛德勇教授首先指出“旋风装”是古籍装帧研究的老问题,但旧有的说法值得重新梳理和探讨。晚近时期的通行看法相对一致,日本学者岛田翰在上个世纪初较早解析“旋风装”的形制,亦即粘连好长卷子之后,不再卷拢,改而折叠,再用一整张纸,兜起折叠起来的书本的背面,两头粘在前后两个折面上,是一种形式稍显特别的经折装。后来马衡先生、刘国钧先生、毛春翔先生、周绍良先生以及黄永年先生等中国学者,都沿承了这一说法。至上个世纪80年代,李致忠先生始改而指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为旋风装,得到许多版本学家的认可。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辛教授特别提出,所谓“旋风装”,在早期传世文献中仅称“旋风叶”,是在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的早期阶段所出现的一种装帧形式。经过梳理欧阳修、黄庭坚等宋代学者对“旋风装”的记述,辛教授赞同岛田翰以来的传统说法。认为“旋风装”应当是一种叶子、册子(策子)或“书册”,或者径称为“旋风册子”,亦即它是一种方形的“册页”,而这正应该是基于其折叠成册这一特征。“旋风叶”或“叶子”的称呼,着重强调其每一个折面作为册子中的一叶(一牒)所显示的特征。 

    辛教授进一步论证,岛田翰先生和马衡先生等人所说的旋风装,也可以说是一种与“卷子”判然有别的“册子”。而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切韵》只是一种形制稍显特别的卷轴装,远不如折叠的方册与蝴蝶装更具有直接的联系。与卷轴装相比,在宋朝人眼里,旋风装的外观,与蝴蝶装之类的图书“册子”相似。从实际功用来说,折叠成册才能够解决卷轴装反复卷舒的烦难,可以随意查阅任一书叶。此外,辛教授还比较了旋风装与经折装、梵夹装的区别与联系, 加深了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辛德勇教授语言生动诙谐,声情并茂,讲座内容丰富详实且重点突出,系统全面地串起旋风装的源流和演变,令大家如沐春风,获益良多。

    讲座结束后,在座师生针对“旋风装”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提问。李晓菊教授认为,辛教授的讲座对我们深入认识“旋风装”的外在形态极有启发,现代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应注意从“旋风”一词的实际语义来认识理解。曹刚华副教授指出,辛教授的研究向我们很好展示了传统观点如何再认识,从事历史研究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随后,同学们还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辛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约两个小时的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图:项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