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五载耕耘催寒暑,一把手铲释春秋——我院本科生喀左田野考古实习结束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8-11-18 16:11 阅读量:

五载耕耘催寒暑,一把手铲释春秋

  我院本科生喀左田野考古实习结束

 
    2018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2016级本科班为期近三个月的田野考古实习圆满结束,在张林虎老师、丁山老师和仪明洁老师的带领下顺利返校。这标志着我院2016级本科田野考古实习划上句号,也标志着辽宁喀左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圆满收官。

     我院田野考古实习连续五年在辽宁喀左土城子遗址开展。该遗址地处辽宁西部大凌河上游喀左县黄家店村土城子屯西南、大阳山北坡台地上,其年代从距今三千余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延续到战国秦汉,具有总体规模大、文化层堆积深厚、考古学文化发展连续性好、遗迹现象丰富等特点,是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的理想场所。本年度8月、9月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前四年基础上,继续在遗址第二发掘区布方、发掘。同学们将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与田野发掘技术相结合,锻炼了考古发掘和整理的能力。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后,同学们于10月9日至15日在丁山老师指导下分组行动,对遗址以东的大凌河沿岸山地和冲积平原开展系统性区域考古调查。在实习最后阶段,开展室内整理工作。10月23日至25日又赴辽西多个市县文博单位和考古工地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年度发掘区航拍全景

 
    五年磨一剑  考古实习基地建设

     辽宁喀左县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于2014年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正式设立。作为我校首个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与“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基地自设立之初即得到了学校、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文物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喀左县博物馆等兄弟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


红旗飘飘

 
    五年来,在全院领导、老师们的辛勤努力和喀左县委、县政府的通力协作下,考古实习基地的基础设施不断改进,食堂、学生宿舍、资料整理室等相继建立和完善,为我院师生提供了条件完备的学习环境。考古领队吕学明老师、指导教师张林虎、丁山、仪明洁老师和部分博士研究生长驻基地,指导、协助同学们开展各项工作,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气氛温馨,和睦有爱。


吕老师与同学们在一起

 
    为深入了解实习基地的学习、生活情况,8月中下旬,副院长姜萌老师和院办公室主任吴冰老师先后来到基地看望老师同学们,2016级本科班班主任王文婧老师、考古文博系陈晓露老师也来到基地,陪同实习发掘多日。

     下一年度起我院本科田野考古实习将转战山西大同吉家庄。作为第一个本科考古教学实习点,喀左是师生们无法忘怀的记忆。探方旁边的栗色帐篷、高过人头的玉米地以及大凌河旁的每一片土地,都成为了欢笑和汗水聚成点点滴滴。

     根深叶繁茂  实习基地建设

     我院田野考古实习工作始终坚持“课堂教学与田野发掘相贯通”的理念。参加实习的考古专业本科生均已修读《田野考古学》、《考古学概论》、《考古绘图》、《考古技术》等相关专业课程,掌握了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田野发掘的基本流程和操作。为更好地实现学科融合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田野考古学》也成为了我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先修课程。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系已建立起一支高水平考古学专业人才队伍。吕学明、张林虎、丁山和仪明洁四位老师常年参加本科实习,有着相当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洪光老师、北票市博物馆杜志刚老师、喀左县博物馆崔贵华和李健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同学们顺利完成实习中发掘、调查和整理。


老师们在工地上

 
    为培养同学们的专业兴趣、提高理论修养,实习过程中开展了多次室内教学活动。吕学明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土城子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经过和学术意义,丁山老师介绍了大凌河上游聚落遗址系统性区域考古调查的工作方法和主要收获,仪明洁老师讲授了田野考古中探方日记写作、考古绘图等基本要求。本次考古实习还有幸请到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吴炎亮老师主讲题为《发现致远舰》的讲座,让大家了解了中日甲午战争和致远舰的历史背景、水下考古工作方法和成果、致远舰水下考古的学术和政治意义;辽宁省考古所的熊增珑老师则向大家介绍了辽宁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考古工作的收获和学术意义,让大家了解了红山文化墓地分布与布局、出土玉器的微痕观察实验等知识。


吴老师给大家带来讲座

 
    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在考古课程、拓展教学与田野实践相结合的路上越走越远,摸索出颇具特色的教学培养方案。

     实践出真知  田野考古发掘


发掘启动前全体合影

 


热火朝天的发掘现场

 
    在为期近两月的田野考古发掘中,同学们躬身实践,勤学好问,在老师们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发掘。第一个关键步骤是刮清文化层表面,辨认灰坑、房址、灶和沟等遗迹现象的位置和分界,再展开对遗迹的发掘。本次发掘发现大量的灰坑、灶类遗迹,并有多座保存较好的房址,遗迹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错乱复杂;出土遗物有大量陶片、动物骨骼、石器、青铜制品等。夹杂炭粒较多的土壤也系统收集,采用浮选法提取碳化植物标本。体积较大的炭样可用来进行碳十四测年以判断所属遗迹的年代。在遗迹发掘结束后,同学们清洗、整理和统计出土的陶片和动物骨骼,将统计结果录入数据库并整理归档发掘记录。


丁山老师指导发掘

 


全体上阵练习刮面

 
    在日复一日的刮面、切壁、挖掘和找边练习中,同学们提高了专业能力,磨练了心性意志,也从遗物的收集与提取环节深切领会到考古学研究多学科综合的特点。本次考古实习全面利用RTK等高精度测量手段记录遗址空间信息,并使用航拍无人机对整个发掘区进行拍摄记录。

     纵横南北、跋山涉水  考古调查活动

     田野发掘基本结束后,丁山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考古调查。调查期间同学们每天早出晚归,分头行动,每三个人一小组密切协作,逢山开路,遇水过桥,沿途收集陶片等古代遗物,并在卫星地图上仔细标注每个采集区的位置,填写采集区记录表。回到基地后还要对遗物进行整理、断代,并在丁山老师指导下利用AutoCAD软件记录和分类统计。


调查中采集到夏家店下层文化鬲足

 
    同学们出发前背上充足的午饭和水,午间席地而坐,在欢声笑语间共进午餐,有躺在收割不久的玉米秸秆上休息一会,下午继续调查。调查期间,同学们不仅发现了丰富的古代遗存,而且充分锻炼了体魄、愉悦了身心。

     寓教于乐,内外联动  丰富的课外学习与生活

     为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吕老师积极组织大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亲身体验陶器烧制和土坯房建造。实习伊始,大家在基地门前广场上一起动手搭建了两座陶窑,一起制作陶器,最终烧制成型。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在老师和老乡的帮助下,利用探方土搭建起一座门窗、烟道俱备的模仿夏家店下层文化草顶土坯房屋,体验了完整的实验考古过程。同学们在实践中对不同陶器的制作方式、装饰方法、烧制火候和土坯房的建造流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不断实验中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为实习生活增添了充满挑战又妙趣横生的难忘片段。


搭建陶窑

 


三位老师在“豪宅”前自拍

 
    同学们还走出基地,前往多个文博单位和考古工地参观考察。9月2日,全体2016级本科同学在吕老师、仪老师带领下参观了牛河梁考古工作站、牛河梁二号地点展示馆和喀左县博物馆,受到了省考古所各驻站老师和县博物馆刘雅婷馆长、戴亮老师的热情欢迎。10月下旬 ,同学们在吕老师带领下参观了宁城辽中京遗址考古工作站和博物馆、敖汉旗博物馆、朝阳博物馆和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阜新他拉海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北镇辽代帝陵遗址、义县奉国寺和葫芦岛博物馆。辽西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遗存丰富,不仅有史前至青铜时代一脉相承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商周之际魏营子及柳南等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还有丰富的战国秦汉、鲜卑三燕、辽金元时期遗存,它们既有突出的自身特点,又在与中原文化区相互渗透融合中不断融入中原因素,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缩影。


在雄伟壮观的辽中京大明塔下合影

 


吸引众多同学们注目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铜器

 


参观阜新他拉海沟遗址发掘工地

 


参观北镇辽代帝陵发掘工地

 


参观义县奉国寺

 
    实习期间,历史系 武喆涵同学、考古系的肖睿思和贾馥名同学、台南艺术大学的王润媛同学在工地度过了自己的生日。大家还老“创新地”为在场和不在场的老师们准备了别开生面的教师节晚会。同学庆生、共度佳节,师生共聚一堂,把酒言欢,气氛热烈。休息的日子,老师们先后两次组织大家前往县城电影院观看电影。排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也不能少,实习生活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给老师们献上节日蛋糕

 


欢乐的排球场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和支柱,而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发展又为传统历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历史学院在近年来一系列多元化的本科专业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未来我院将继续加强与校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丰富和完善本科考古实习的内容,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尝试不断为本科同学们创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专业实习,培养掌握具有丰富知识和过硬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文:赵凌烟

图:201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