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什么是世界史”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4-11-25 16:11 阅读量:
     2014年11月22日至23日,由历史学院主办的“什么是世界史:跨越国界的思考”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就世界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世界史研究的新趋势等议题展开了讨论。此次会议成果丰硕,集中展示了中国世界史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对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认识与思考。


 

     22日上午9时,汇贤大厦C座401会议室座无虚席,会议的开幕式在这里举行,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刘后滨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俊杰教授、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先后致辞。马俊杰副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商品交换、资本流动、物种变迁、思想碰撞以及文化融合愈趋深入的今天,此次学术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通过研讨,中国的世界史学者必将为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黄兴涛院长代表历史学院向来宾们表达了诚挚的问候,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他指出,近年来历史学院的世界史学科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保持原有的世界上古和中古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经济与社会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等优势研究领域的同时,开辟了环境史等新的研究方向,历史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取得了显著提高。


 

     整个会议分为大会主题发言、分组会议和总结发言三个阶段。在22日上午举行的大会主题发言环节,唐纳德•沃斯特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家和教授、北京大学的马克垚教授和北京大学的钱乘旦教授先后发言。沃斯特教授在题为“什么是世界史或世界史应该是什么”(What is World History or What Should it be)的发言中指出,撰写世界史最大的阻力来自三重障碍,即区域主义的制约、民族国家的边界以及人类中心观的窠臼,他呼吁建立的不是一种“人类之网”,而是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共同构成的网络,“世界史”(World History)应当成为“地球史”(Planetary History)。刘家和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试谈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他指出,世界史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必然是有其内在结构的“大一”,一个国家在作为“大一”的世界史中所占的部分,取决于它在“大一世界”形成与运转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里必须要有中国史的部分,中国的世界史学人不仅需要在外国史下功夫,也需要具有对中国历史的自觉关怀和深厚的素养,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史研究才会有中国人自己的视野、特色和贡献。马克垚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编写《世界史》的困难之处”,他指出,中国学者编写《世界史》面临许多困难之处,既有语言的掌握、史料的考辩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限制,也有“东方专制主义”、“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等人为设置的陷阱,中国的世界史工作者既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和史料学功底,更需要自觉地破除各类偏见。编写一部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通史,需要数个世代的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钱乘旦教授在题为“世界史:理论、方法与内容”的发言中,分析了中国目前的世界史研究现状,认为中国既没有自己的世界史编撰传统,也尚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历史解释体系。当代的“新世界史”给我们的启发在于,除纵向的时间叙述外,我们还需对横向的关系进行探讨,用一个比喻来说,世界历史的大厦既需要纵向的“支柱”,也需要横向的“框架”。


 

     在22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中,与会学者们畅所欲言,围绕着“世界史的尺度/比较史学/跨国史/地区史”、“去西方中心的世界史/融入中国的世界史”、“人类之网/全球化/生态历史的世界/大历史”等子议题展开了讨论,会场气氛十分热烈,时有睿智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从中反映出当今中国世界史学界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研究深度日益加深的特征。

    23日上午进行的大会发言由历史学院王皖强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的前任所长于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现任所长张顺洪研究员、北京大学的朱孝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徐浩教授,先后就“世界史”形成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世界史学者的现实关怀、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创新之道以及什么是世界史等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接下来,研讨会进入到最后的总结发言阶段,历史学院副院长夏明方教授主持,周祥森教授、徐晓旭教授和梅雪芹教授分别简要汇报了小组发言和讨论的情况。最后,历史学院的孟广林教授对整个会议进行了总结。他首先代表人大世界史学科对所有出席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直关心支持人大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学界前辈、院校领导表示感谢。他认为,这次会议展示了两种世界史研究范式的碰撞与对话,一种是传统的国别史、地区史,另一种则是跨国界的环境史和全球史。真正的世界史既应该是地方性的,也应该是全球性的,既要有扎实的个案研究作为基础,也要有整体的全局性的学术视野以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此次会议是继2003年在我校举办的“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论坛”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世界史学科的全国性会议,它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我校的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会对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