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灾荒纪年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举行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4-03-13 22:03 阅读量:
    3月8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灾荒纪年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近40位专家学者以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科研处处长刘元春教授、科研处副处长沃晓静同志、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满志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郑景云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高建国研究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李国荣研究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姜涛研究员担任此次会议的评审专家。

    杨慧林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清代灾荒纪年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意义重大,它涉及多个学科,对推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是一次非常好的经验,有助于在既有丰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灾荒史研究。
 

 
    随后,刘元春教授与黄兴涛教授在致辞中均肯定了该项目在推动基础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表示学校和学院必将同心协力在服务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项目组支持,以推动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完成。
 



 
    报告阶段,项目组首席专家夏明方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叶瑜副教授分别从项目的学术价值、框架结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与数据库设计等方面对本课题的工作方案作了介绍。随后,各子课题负责人依次陈述了各自的任务分工及工作方案,并就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困难,向评审专家征求指导意见。

    在听取项目组报告之后,各与会评审专家高度评价了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该课题兼具文献资料的集成性、学术交流的公共性、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和服务功能的多样性等诸多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清史研究的信息化进程和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历史变化与自然灾害史研究。虽然项目经费有限,但项目的研究基础扎实,前期准备充分,团队力量强大,分工合理,希望项目组成员同心协力,共同完成这一基础项目,在学术理念、学科建设与资料利用等方面实现清代乃至中国灾害史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评审专家还针对原始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史料选取、材料解读、地理沿革、灾害类型和灾害等级划分标准等问题以及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延展性规划提出了若干具体指导意见。

    当日下午,课题组全体成员和评审专家在清史研究所会议室召开首次讨论会,对项目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研讨。其中,评审专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李国荣研究员针对项目组成员提出的档案整理过程中出现的目录错误、档案缺漏、排序标准等问题给予了反馈,双方就《清代灾赈档案史料汇编》的后续合作与出版工作取得了若干重要共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评审专家满志敏、郑景云、高建国研究员对清代自然灾害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中的字段设计、编码规则、层级转换、数据信息共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为今后本课题的各阶段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