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东亚古都研究与亚洲共同体展开系列讲座第四讲:汉代的两都

发布者:历史学研 发布时间:2014-10-16 19:10 阅读量: 113
     2014年10月10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牛润珍教授主持的东亚古都研究与亚洲共同体展开系列讲座第四讲顺利开讲。本讲邀请到秦汉史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汉代的两都”。王子今教授认为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都曾经作为当时世界性大都市和东方的中心在城市发展史上留下过光辉印记,指出回顾汉代两都的城市机能的实现对今天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讲座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第一个部分,王子今教授讲述了“长安诸陵”问题。他分析汉初定都长安的原因,认为秦以来,政府就有意识将关东地区有影响的豪富迁徙到关中,西汉初期开始建设“陵邑”以“强干弱枝”。“陵邑”的功能类似于卫星城镇。长安大都市功能的实现,因诸陵邑的作用而有以补充。

    第二部分,他主要讲述了西汉长安的公共空间。他指出长安城内普通百姓居住空间十分有限,其中三分之二区域为宫廷、宗庙、官署用地。但他从大量历史文献中爬梳相关史料,发现在当时西汉长安城内聚集人口达数万以上的大型活动案例并不在少数,如单以“诣阙”这一活动来说,《汉书》记15起,《后汉书》载88起。可见当时的都市建设重视公共空间的规划。

    第三部分,谈到了王莽的东都规划。王老师认为,王莽的东都规划虽然并没有能够落实,但是仍然为东汉定都洛阳奠定了根基,为此后全国经济重心和政治文化重心的东移准备了条件。

    第四部分,王老师结合“两都赋”和“两京赋”介绍了汉代两都的“市”,认为两都城内的市场十分发达,许多长安居民可能是政府机构即所谓“中都官”的从业人员或者附属人口,也可能是服务于这些人等的社会构成的就业者。

    第五部分,王老师回顾了“丝绸之路”起点的几种不同说法,认为西汉时期长安为东方最大的都市,东汉洛阳继承了其地位。两都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同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王老师还补充谈到“东汉洛阳学习型社会”问题,指出当时太学生在洛阳城所占比例甚高,在20余万人中占3万人。有的学者统计,东汉洛阳就学的太学生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了今天全国高校学生在总人口中比例。汉明帝儒学演讲,据说听众超过十万。这些情形,与儒学成为意识形态正统并空前普及的情形有关。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就汉代两都及相关汉代历史问题与王老师进行了交流。其中主要有汉代两都城市发展设计思路的沿袭性、汉代两都对秦宫建筑的继承性、汉长安城军事防卫建筑、云阳都卫星城、汉明堂和辟雍等都城建设问题的探讨,以及汉迁都长安原因、昭宣中兴出现原因等汉代历史问题的交流。

(文:郑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