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院2018级新生赴安阳、邯郸课外教学顺利进行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8-11-09 15:11 阅读量:
     为帮助2018级本科新生初步建立历史现场感,更好地学习掌握中国古代史课程,促进同学交流,提升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学院于2018年11月3 4日组织18级本科新生赴安阳、邯郸进行课外教学。本次课外教学由姜萌、李光伟、郭相宜等老师带队,2018级新生40余人参加。为达到更好教学效果,学院特别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岳洪彬研究员担任本次课外教学的指导教师。

     3日凌晨5点半,师生一行东门出发,北京西站乘坐高铁前往安阳。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历史。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密布其间的手工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上午10点,师生到达殷墟博物馆。殷墟博物馆位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右侧的洹河西岸,是国内唯一一家系统展示商代出土文物的地下博物馆,平面酷似甲骨文“洹”字,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师生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前合影

 

     在博物馆前,王鼎同学根据事先准备材料,为大家简单介绍殷墟发掘背景及意义。随后,在岳洪彬老师带的带领下,同学们进入博物馆展厅。穿过“回字形”历史走廊,进入“商代”地面,一方池水,隐约可见有一片黑色龟甲,以甲骨文书体铭刻着“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诗句,暗喻安阳殷墟洹河河畔是汉字的发源地。


岳洪彬研究员在为同学们讲解商代的基本情况

     第一部分都邑展厅,主要展示商代社会风貌、平民所用生活用具以及部分殉葬用品,反映商代农耕和狩猎情况;第二部分青铜陈列,主要展示殷墟出土礼器,反映商代王权制度和等级分明的社会阶层。第三部分甲骨文展厅。岳老师以“王懿荣中药喝出甲骨”为开端,为大家详细介绍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历程,至于兆词的解读,到底何为凶何为吉,目前尚无定论,未来可能需要利用数据量化处理。最后,岳老师特别强调,“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最早的文字”这一表述并不准确,早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刻画符号等标记方式,甲骨文是相对成熟、已成体系的文字。目前识别单字约1500余个,其记载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对于了解商代文化有着关键作用。

     随后参观中国古代最早的车马实物和道路  遗迹殷墟车马坑。六坑保存基本完整,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葬1人,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研究证明,殷代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不仅展示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奴隶社会残酷杀殉制度。


岳老师为大家讲解车马坑出土情况

     约12点钟,师生来到上午行程的最后一站  妇好墓。妇好墓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长约五米,宽约四米,深约七米,无墓道。岳老师讲到,殷商时期,亡者身份等级不同,墓穴深度规制有所不同,王级墓穴一般挖至13 15米,然而10米已可打井见水。岳老师进一步解释,有水渗出即隐意“下及黄泉”,《郑伯克段于鄢》中,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说明黄泉观念在商代已经成熟。有同学询问,墓里为何会出现狗的遗骸,岳老师回答,狗乃黄泉引路人,直至今天,部分中原地区葬礼时棺材顶部仍要放置一只活鸡,与此意义相同。


同学们在寻找自己姓名的甲骨文写法

     休息整顿过后,下午3时,师生一行来到殷墟王陵遗址。王陵遗址位于安阳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分东西两区。岳老师利用陵区入口的平面图,详细介绍王陵的布局结构和挖掘现状,随后参观 “殷墟王陵区M259、M260陈列”, M260位于殷墟王陵区东区南部,1984年9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发掘,墓呈“甲”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戈。在墓室西北角填坑内有8把木锨。1939年M260中出土司母戊大方鼎,显示出墓主人身份的尊贵,而墓主人究竟为何人,是殷墟考古的课题之一。对于同学较为好奇的商人丧葬礼俗,岳老师解答,商人尚无合葬习惯,平民多为异穴合葬,商人实行“一夫一妻制”或“一夫一妻多妾制”,夫妻关系较为松散,反倒妻与子关系较为稳定。

     岳老师不仅结合展品为同学们讲解历史知识,还根据眼前所见内容循循善诱。比如看到水井里有有青铜碎片,岳老师提问,青铜碎片为何会出现在水井里?为何是碎片?有同学猜测可能是工匠制造的残次品,故意杂碎丢弃,有同学认为可能是特殊的祭祀或丧葬习俗。再如在车马坑里,岳老师指出,目前所发现的车辙宽约2.3米,然而出土马车轮距均为1.5米,两者不符,这是为何?有同学猜测当时路上实用马车与陪葬马车形制不同,岳老师鼓励大家多查资料,大胆猜想。


岳老师在为同学们讲授王陵区相关知识

     考察行程结束,尽管已经十分疲惫,岳老师仍然坚持回到酒店,为同学开展讲座,总结行程、解疑答惑。岳老师以《商都殷墟的坎坷历程:繁荣与衰落,发现与研究》为题,先以自身跨学科的求学经历,鼓舞同学们广泛阅读、拓宽视野,接着围绕“商朝的灭亡”、“殷墟发掘简史”、“殷墟城市规划”、“商人的成就”做详细论述。岳老师认为,相比于今日北京“卷心菜”“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殷人“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反倒便捷简单,谈到这里他特地强调“考古学不仅研究过去,更要关注当下与未来,把学问做活,在古今之间建立联系,这样或许更有意义。”另外,岳老师对商人建筑、交通、文字、医学、手工业成就的精彩介绍,一改同学以往对商人成就仅仅停留在“甲骨文”的认知,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讲座最后,岳老师给同学留下数十个目前殷墟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鼓励大家积极思考、认真读书,并欢迎有志向的同学加入殷墟的挖掘与研究。


岳洪彬老师在宾馆会议室为同学们进行讲座

     14日清晨8点,师生一行乘车前往邯郸邺城博物馆。城门威严、城楼挺阔、迎风飘扬的“魏”、“曹”彩旗,好似穿越,同学们不禁纷纷感慨“这么漂亮的博物院,真的不是影视基地吗?”讲解员王杨老师利用展馆一楼的邺城复原沙盘,详细介绍邺城的修建过程、行制结构,同学们联系学校课堂所学,纷纷点头应和。在参观过程中,姜萌老师提醒大家尤其注意出土的残砖断瓦,例如拼接式下水管道,残存的青龙魑首,均可从其巨大体例和精美做工窥探当年邺城的恢宏气势。第二部分主要展示以白叶石屏造像为代表的精美佛像。姜萌老师提问,为何此时佛像多有屏背?各式各样的佛教雕刻图案又有何蕴含深意,鼓励大家结合所学,作以回答,从书本到实体,感受北齐“全民信佛”繁荣盛况。最后,姜萌老师再次强调,邺城的“中轴线”建构模式,对后世历都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随后,师生一行来到附近的邺城三台景区进行参访(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姜萌老师在台基上告诉同学们,虽然台基已被各种原因损毁大半,但是大家仍然可以借着残存遗址想像当年的修建情况和在这上面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研究需要尽量回到历史语境,回到历史语境就需要大家尽可能探访历史现场


师生们与临漳县文博系统老师在邺城博物馆前留影

     时至中午,师生们赶往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由序厅“黑与白的艺术”开始,讲解员赵娜老师为大家简单介绍磁州窑的发展历程,唐《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十年……置磁州,以县西九十里有磁山,出磁石,因取为名”。第二部分  窑火初燃,主要陈列北朝隋唐时期所产白瓷、黑瓷、青瓷等。第三部分  化境黑白,展示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艺术由初创到成熟的过程。第四部分  余韵悠长,以明清民国时期器物为主,反映磁州窑窑火千年不熄。最后一展  美器由来,展示磁州窑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由于时间紧张,学院为同学们特意安排的亲手制瓷环节被迫取消,我们只能邀请工匠师傅现场简单展示拉胚、刻花等部分工艺,虽然略有遗憾,同学们依然热情高涨、兴致勃勃,争先恐后观摩拍照,面对工匠师傅的熟练手法和精美花刻,同学不禁赞叹连连。


同学们在制瓷师傅的示范下了解制瓷工艺各环节

     在克服道路限高和严重雾霾等不利因素后,师生一行终于到达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  邯郸北响堂山石窟,因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优质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可发出宏亮回声,故名“响堂”。响堂山石窟是短暂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学术界将其雕塑艺术誉称为“北齐造像模式”,其为研究北朝建筑提供难得的文物实证。 师生们到达响堂山下已经下午4点,距离回京高铁发车不到4个小时,为一睹位于山腰石窟佛像的风采,师生一行快步小跑上山,原本40分钟的路程仅用25分钟就完成,途中远眺,一片雾蒙蒙,瑟瑟秋风夹杂微微细雨,好一个秋意阑珊。


同学们登上北响堂山石窟

     由于天气阴沉,窟里光线昏暗,同学们只能打开手电,摸索观看。宝座之上,大佛慈祥,两侧石刻精美,虽饱经岁月而色彩艳丽不减,微弱的灯光下反倒显得圣灵神秘。姜萌老师担任起临时讲解,为师生们简要介绍了石窟相关情况。9窟中属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雕刻最华丽,正面龛本尊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均匀,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造像。其背浮雕火焰,7条忍冬纹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是北齐高超艺术的代表。天色渐晚,寒雨纷纷,回望秋日响堂山的最后一片黄叶,师生一行踏上回京的路程,疲惫,却满满收获。


同学们在认真观察佛教造像

     我院近年来大力发展课外教学体系,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将继续坚持以学术考察为重要抓手之一,在师生互动中拓宽视野,在小组协作中认同集体,在实践考察中学习知识,走出课堂,走向田野,回归历史本位,回到历史现场,努力培养学术理论深厚、田野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本科人才。

文、图/马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