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历史学院2014级学生赴河北承德考察学习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5-10-21 15:10 阅读量:
     2015年10月17-18日,我院2014级本科生、历史系2014级硕士生,及清史所2014级硕士、博士生,在带队教师带领下一行92人赴河北承德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
 

 
    承德在清代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康熙四十二年,清廷在此营建热河行宫,此后,随着皇帝休闲避暑活动的开展和处理民族事务的需要,承德的政治地位日渐重要,城市臻于繁盛,各民族交往融合日趋频繁,成为当时仅次于北京的另一政治中心,被称为“塞外京都”。避暑山庄、外八庙等文化遗存正是这段岁月的重要历史见证,对这些遗产进行实地考察,有助于加深对清代宫廷政治、典章制度、民族关系、宗教事务等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态。

    17日上午,考察人员首先来到承德“外八庙”之一的须弥福寿之庙进行参观学习。须弥福寿之庙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系乾隆帝为迎接前往承德庆贺其七十寿辰的六世班禅而兴修的行宫。寺庙依山而建,气势雄伟,主体为100层高的大红台,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是庙中最大的殿,殿顶用鎏金铜瓦铺盖,四脊上有800条金龙。同学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庙中主要殿宇,实地感受“功德无边复无量,因缘非色亦非空”的佛教文化。当天下午,同学们又来到与须弥福寿之庙毗邻的普陀宗乘之庙。普通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六年,是乾隆为庆祝其母八十寿辰和自己历史寿辰而建,为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全庙布局、气势仿拉萨布达拉宫,俗称“小布达拉宫”。乾隆皇帝曾在这里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讲经、说法、祝寿等活动,体现了清廷统治者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的诚意。同学们纷纷拾级而上,并最终登上庙宇的最高处  大红台,实地感受汉藏建筑艺术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也置身于历史现场,体味清代民族政策之下各民族政治沟通、文化交融、人员往来的生动场面。 

    避暑山庄是清代帝王处理政务和避暑的重要场所,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历经康、雍、乾三代经营,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康熙皇帝曾在此部署加强蒙古边防,处理少数民族事务;乾隆皇帝四十五次驻跸于此,并曾在此接见东归的土尔扈特部落和马戛而尼使团;这里还曾见证了近代中国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改变晚清政局的辛酉政变也发生于此。避暑山庄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清代历史的重要象征和见证,其背后所体现的清代政治生态仍然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和思考。18日上午,同学们来到避暑山庄,在导游带领下参观了山庄宫殿区、湖泊区和平原区,在澹伯敬诚殿、烟波致爽殿,同学们实地感受了清代皇帝的生活和办公条件;在烟雨楼,同学们置身其中,想象当年烟波浩渺、雨雾蒙蒙的美好景象;在试马埭,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銮铃阵阵、人喊马嘶的围猎场景;在文津阁,同学们在“日月同辉”的自然奇观中感受集书四库的文化气象。考察中,大家或驻足凝视,或相互交流,或拍照留念,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广泛的思考。这次活动使广大同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有机会置身于历史现场,增强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触发对有关问题的兴趣和思考,有助于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而更好地推动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