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下午,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田浩(Hoyt Tillman) 教授受邀主讲博士生史“学前沿”课程第四讲,主题为“宋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主持,刘后滨教授、邱靖嘉、张亦兵等多位老师一同聆听了讲座。 田浩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撰有《朱熹的思维世界》、《功利主义儒家》等著作。曾任教于哈佛大学、慕尼黑大学、夏威夷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台湾大学等东西方著名高校,在中、美学术界的沟通和对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田浩教授的讲座探讨了南宋思想史的演变历程。他首先分析了“理学”“新儒学”两种概念,评析各自的优劣。他认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比“理学”的含义更广,并非汉语“理学”的直接英译。因而学界中狄培理(狄百瑞)、冉云华和陈荣捷两派对“新儒学”适用范围的理解也不同。继而,田浩教授详细梳理了宋代从“二程”到湖湘学派的胡宏、浙东学派张九成、张栻、吕祖谦和陈亮等思想演化历程。他认为早于或与朱熹同时代的大儒,对朱熹思想的影响以及朱熹的批判接纳,为朱熹成为宋代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提供了条件。田浩教授与现场同学就朱熹的学说为何会被统治者接受的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田浩教授抛出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朱熹的道德宣讲较为枯燥,为什么统治者还会采用朱熹的学说而非吕祖谦或其他人的学说呢?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朱熹的学说将皇权在道德层面进行了神话,将皇帝变成一个制度和道德上的神,具有了制度和道德的双重权威,因此受到统治者的认可。讲座最后,田浩教授以李远哲和屠呦呦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强调个人的创新虽很重要,但更应学会从前人成果中汲取养分,进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这样,即使是一小步的前进也是值得庆贺的,更为重要的是后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具有操作性。
讲座结束后,包伟民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的经历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与田浩教授进行了交流讨论。现场多位师生与田浩教授进行了交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田浩教授给予了细致的回应,讲座圆满结束。
(文:王善;图:王善)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