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本科生在现实世界中感知历史,在历史场域中学习知识,2017年11月4日至11月5日,在学校教务处与河北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组织2016级本科生前往河北行唐、曲阳、定州、满城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本次教学考察路线以当地文博场馆、考古遗址为中心,主要包括行唐故郡遗址、北岳庙、田庄大墓、开元寺塔、定州贡院、中山博物馆、满城汉墓。 在前往行唐故郡遗址的路上,张子瑶同学作为小组代表简单介绍了“行唐故郡”的名字来源、目前已发掘的基本情况。抵达行唐故郡墓地后,河北文物所汉唐研究室主任、行唐故郡墓发掘领队张春长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行唐故郡考古的缘起、发掘过程与故郡历史。随后,他带领同学们进入考古工地,逐个参观了车马坑、祭祀坑、水井、出土遗物与展示工作区,并就牲殉、积石墓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行唐故郡遗址,对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族群问题,有非常高的价值。同学们在发掘现场,也就各自观察的一些情况和张老师进行了现场讨论。
图一:张春长老师在介绍行唐故郡墓地发掘情况
当天下午,师生们首先来到了历代皇家遥祭北岳恒山的场所北岳庙。同学们先后参观了朝岳门、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遗址、德宁殿与各代碑碣,仔细观察了庙中建筑结构、碑刻文字与图画、壁画人物形象的笔法等,并不时地与讲解员互动交流,对古代中国的山川河岳祭祀之礼有了较深的理解。特备是御香亭、德宁殿等元明时期的古建筑,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从北岳庙出来后,师生们还参观了在北岳庙附近的宋代花塔 修德寺塔,直观地感受到佛教信仰中国化在建筑上的反映。
图二:同学们在北岳庙德宁殿观察大殿壁画
随后,师生们乘车到达曲阳田庄大墓。田庄大墓是河北同期墓葬中规模最大、形制最为复杂的墓地,发掘工作曾经引起唐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同学们在工作人员引领下,直接进入墓室中,仔细观察墓室形制、石棺等。随后,刘汉兴同学结合现场所见,分析了砖室墓的墓葬结构、仿木质斗拱建筑样式、壁画中人物服饰与壁画风格、石棺等情况。并结合墓中石棺被严重破坏、墓室修造不完整、被毁坏的壁画等细节,推断墓主人安葬应较为匆忙,可能是墓在修建过程中墓主人突然死亡,而且安葬后可能遭到了故意的报复性破坏。刘汉兴同学曾在西安考古所工作多年,有较丰富的隋唐时期墓葬发掘经验,在讲解中还不断将田庄大墓和西安所见唐代著名人物墓葬情况进行了对比。
图三:刘汉兴在给同学们讲解石棺在隋唐墓葬中的情况
在赶赴酒店途中,师生们在大巴展开了积极的交流。胡若瞳同学为大家补充了北岳庙的资料,指出历史上祭祀北岳的地点是有变迁的,并分析了导致变迁的原因。刘汉兴结合自己的考古发掘经历,向师生们简要介绍了从秦汉到隋唐时期各代的墓葬形制变迁、文化意涵等情况。最后姜萌老师对本日行程进行总结,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图四:刘汉兴在车上介绍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5日早八点,师生们首先来到定州市城内具有“中华第一塔”之称的开元寺塔。塔的雄伟壮观,深刻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美感,让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在开元寺塔前,来自延安大学的交换生左婷同学简单介绍了塔的基本结构与历史背景。此塔建于1055年(北宋至和二年),共十一层,高84.2米,有外塔和内塔两层,兴建时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佛教信仰,而是为了瞭望敌情,防范契丹入侵。
图五:同学们在开元寺塔前进行讨论
随后同学们在讲解员带领下仔细观察了塔的建筑结构,在文物展室中通过力士俑、吞脊兽、铜佛坐像、束腰仰覆莲纹铁钵等一件件文物窥知了宋塔的建筑细节,惊叹于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在听完讲解员对开元寺塔基本情况的介绍后,同学们就自己的一些疑惑与讲解员进行了积极交流。姜萌老师在塔基上和同学们围绕中国古代佛塔建造技术进行了讨论,随后,刘汉兴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将开元寺塔和修德寺塔、西安大雁塔等国内著名的佛塔进行了对比说明。
图六:姜萌老师在开元寺塔下和同学们讨论中国古代佛塔建筑技术
定州第二站是中山博物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先后领略了汉代中山王墓室中出土的珍贵文物、定州北朝时期的白石造像、以白为主的定瓷精品、静志寺与净重院塔基地宫的珍宝、定州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名人事迹等。在展厅中,同学们见识到博物馆的三大宝:象征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刻有西王母与东王公人物的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以及具有“定瓷之王”美誉的白釉龙首莲纹大净瓶。透过一件件文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东汉豪族生活的大致情形,感性地认识了北朝时期佛像造像的变化,感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手工业的精湛。姜萌老师还结合展出的汉代铁质兵器,和同学们讨论了中国古代武器的发展简史,以及展示武器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图七:同学们在定州中山博物馆观察古代女性饰品
从中山博物馆出来后,师生们来到了定州贡院。定州贡院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科考场所。讲解员带领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等建筑,对各个建筑的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随后,姜萌老师在贡院考场内为同学们粗略讲解了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从秦代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征辟制、东汉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及之后的科举制,指出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任人唯亲到任人唯贤的变化,以及科举制对唐宋以后的历史进程发生的影响。定州贡院考场就是民国时期晏阳初创建的平教会教导贫民和农民的教室。姜萌老师还简要介绍了晏阳初的生平,及平教会对民国时期社会改良产生的推动作用,呼吁同学们时刻牢记人民大学“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教育理念,将晏阳初作为学习榜样,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抱怀的德贤之才。
图八:姜萌老师在定州贡院为同学们讨论古代选官制度和晏阳初事迹
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是满城汉墓。在前往汉墓的途中,武喆涵同学为大家简要介绍了该墓的基本情况。满城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和夫人窦绾的墓,著名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文物均出土于此。到达汉墓后,满城区文保所所长梁艳东首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满城博物馆,介绍了满城汉墓的地理位置、发掘过程与出土文物,使同学们对该墓地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随后同学们爬山进入汉墓遗址,亲眼目睹了这座合葬墓的内部结构细节,近距离接触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想象汉代王侯贵族生活的大致情形,初步了解了汉代严格的墓葬礼制。
图九:同学们进入满城汉墓遗址进行参观
从历史课堂到历史现场,从文献资料到出土材料,知行合一是我院倡导多元化教学的目标所在。过去几年来,我院一直致力于开展生动有效的第二课堂,重视本科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野,回归历史本位,察访历史现场。为了增强考察实习的学术性与实践性,考察活动采取“学生自主讲解与校外专家点评”的深入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锻炼同学们的学术探索能力,避免游学流于走马观花,让同学们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地观察结合起来,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认知专业。
图十:同学们在现场观察文物
从此次考察过程来看,同学们准备地相当充分,将行前知识储备落到了实处,在考察沿途的各个地点,处处可见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交流的身影。虽然两天的考察之旅已落下帷幕,但此次考察带给同学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为确保考察质量,对考察活动成效进行有效追踪和反馈,参与考察的同学将提交专业性的考察报告,这有助于督促同学思考并进一步巩固他们在考察中收获到的知识与成果。
图十一:同学们在田庄大墓墓室内观察讨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外出考察的时间里,透过历史遗迹蕴藏的历史信息,同学们在专业知识领域获得了一次充分的洗礼与升华;通过与专业文博管理人员的实际接触,同学们在工作能力、集体意识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接下来的本科教学中,我院还将继续贯彻“课堂学习与课外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第二课堂”体系,丰富本科生专业实习形式,为本科生提供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具有学术含量的多元化教学实习,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而不断努力。
图十二:行进中的师生们
本次考察由代理负责本科教学工作的姜萌老师、马克锋老师、2016级班主任王文婧老师、学院本科教务秘书郭相宜组织带队,考古系2014级博士生刘汉兴作为考古专家随同前往讲解,部分硕士生亦参与考察。
文/图:余衍子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