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东亚古都研究与亚洲共同体展开系列讲座第八讲:从“同心圆”论到“两极模式”论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4-11-20 22:11 阅读量:

  美国中国学界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学说
 

     2014年11月14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牛润珍教授主持的东亚古都研究与亚洲共同体展开系列讲座第八讲顺利开讲。本讲邀请到南开大学孙卫国教授主讲,题目为“从‘同心圆’论到‘两极模式’论  美国中国学界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学说”。

    首先,孙卫国教授介绍了费正清“中国世界秩序”下的“朝贡体系论”,谈到了以汉字圈、内亚圈和外圈组成的“同心圆”理论,指出这个理论的特点是以农耕文明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准绳。孙老师指出,费正清也注意到来自内亚和外圈的朝贡国对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有着不同于中国人的观点,但并未展开论述。因此,杨联陞、Morris Rossabi等对费正清的理论提出不同程度的批评与修正。

    接着,孙老师介绍了欧文•拉铁摩尔、巴菲尔德等学者的相关学说,如欧文•拉铁摩尔的“边疆中心论”,便是将游牧社会与中国的农耕社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考察;巴菲尔德的“两极模式论”则是站在游牧帝国的角度分析,来认识中原王朝与游牧帝国的关系。


 

     接下来,孙老师重点介绍了巴菲尔德的“两极模式论”,即“强大的游牧帝国与中国的本土王朝同时兴亡”。一方面,游牧帝国需要中原王朝的物资供应,这是游牧帝国得以维持和生存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中原王朝需要游牧帝国的军事援助,镇压内乱,以维持其稳定局面。游牧帝国在不同时期分别采取“外疆策略”与“内疆策略”,中原王朝被动地应对这些策略。然后,孙老师评论了在该理论指导下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外交关系的描述。进而,孙老师重点介绍了狄宇宙对巴菲尔德“两极模式”的几点质疑。

    最后,孙老师总结道,历史是多层面的,研究视角也应该是多重的。费正清从中国历史出发,探讨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帝国的关系,因而得出了中国世界秩序的“同心圆理论”。巴菲尔德从游牧帝国的立场出发,看到的则是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原王朝对应一个同样强大统一的游牧帝国的“两极模式”。他们都揭示了一些历史层面,但限于语言、视角和材料,其理论均有一定不足。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批判的眼光,取长补短,从而丰富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同学们就孙老师讲座中谈到的几种理论,与“新清史理论”、“中国、对外关系”的含义、“明清对外关系情况”等问题联系起来,同孙老师进行了积极交流。

(文:郑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