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在燕赵大地感受古代历史 ——2019、2020级本科生赴石家庄进行历史现场教学考察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5-21 17:05 阅读量:

在燕赵大地感受古代历史

——20192020级本科生赴石家庄进行历史现场教学考察

/石婧 图/郑静吟

为了帮助20192020级本科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史建立历史感,在学校教务处和河北文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21515日至516日,学院组织20192020级部分本科生赴石家庄地区开展历史现场教学考察。为提高教学质量,我院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教授担任课外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由学院副院长姜萌老师、2019级班主任赵永磊老师和本科教务张彤老师担任带队教师。

515日早上550分,师生一行在人大东门外集合前往北京西站,乘坐高铁前往石家庄。到达石家庄站后,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井陉古驿道。井陉古驿道西起山西的固关,出土门关,全长七十余公里,是一条由晋入冀、横贯东西的古道,俗称“秦皇古驿道”。井陉古驿道自古以来是河北山西间的一条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保存有清嘉庆年间修建的驿站,一段古驿道和东天门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生一行在讲解员带领下感受古道)

在讲解员蒋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一行迎着斜风细雨踏上蜿蜒的井陉古道,道路越走越陡峭。蒋老师讲到,同学们现在行走的古道已经经过修复,平坦许多了。目前古道最高的坡度是45度。行至古道中间,白马告状庙映入师生眼帘。蒋老师讲到,清朝的时候,一位商人用白马拉车过这个东天门关隘时,白马被推车汉陷害致死,后来相关推车汉都得怪病而死,乡民在此建庙纪念。姜萌老师告诉同学们,从真实性、科学性的角度来看,白马告状的故事可信度不高。但是这个故事却反映了伦理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如何传播的,也反映了因果报应等民间信仰,以及明清时期此地的一些商业运作和居民生活等情况。

(同学们在白马告状庙前参观学习)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立鄙守路驿铺。蒋老师讲到,立鄙守路驿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驿铺,被称为我国邮驿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是古代官员过往休息,邮差补充给养、转送函件以及看守维护道路的场所。在井陉古驿博物馆内,蒋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井陉古道的历史。井陉古道是秦驰道的一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井陉位处冀晋交界,历为兵家重地,在古道上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变,韩信的背水之战的主战场就在井陉。

(蒋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井陉古道的历史)

站在古驿铺外侧,徐怡涛老师为同学们补充了一些古建筑相关的知识。徐老师提醒同学们要立体地观察建筑,井陉古驿博物馆是典型的窑洞型建筑,采用砖石类的拱券结构。门前有一些石构建,包括几块门径石和一块上马石,出现在驿站也很合理。门前那座拱桥的中间部分是由一块碑的碑首改造的,应该不是原本建筑的一部分。徐老师提醒同学们要结合文献、实物加以思考,注意现场信息的物质史料,要细致观察

(徐老师为同学们补充古建筑相关的知识)

走过保存完好的一小段古时的车辙路,路过秦始皇歇灵台,踏上留有海底生物化石痕迹的石板路,同学们切身感受着历史遗留下的种种痕迹,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登至东天门,站在门洞里,蒋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为何洞顶有的石头表面十分光滑。那是因为马车穿过东天门时车顶频繁剐蹭所至,说明原始地面很高。但是由于维修不断加深的车辙痕迹所需,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地面被凿至现在的高度。随后,徐老师补充到,东天门由东西两阁组成,相距不足50米,两阁之下的门洞之间的建筑有一定违和感,但这个违和感很微妙,空间感很强。徐老师提醒同学们,观察古建筑群要思考它的空间感是如何营造的。

(徐老师在东天门里给同学们讲解)

简单的午餐过后,师生一行来到河北博物院,分为两组分别开展参观。河北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藏品丰富,国宝级文物众多。此次,学院邀请博物院社教部贾叶青和葛思博老师担任讲解员。

(葛老师在讲解中)

在“慷慨悲歌——燕国故事”展厅,首先映入同学们眼帘的便是燕下都时期各式各样、花纹各异的半圆形瓦当,有卷云饕餮纹、草叶卷云纹、山云纹、山形饕餮纹、双鸟纹等等。接着,虎头形陶水道管口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陶水管是虎头形,老虎张口瞪目,双耳后翘,两只前足平伸,四爪着力,巧妙地利用老虎大张的嘴巴起排水作用,同时又将实用与艺术造型融为一体,构思巧妙。进入“慷慨悲歌——赵国故事”部分后,同学们看到了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的“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等历史故事,以及展出的赵国墓葬出土的铜器、玉器和陶器等。其中赵王陵2号陵园出土的铜马吸引师生一行的目光。贾老师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三匹铜马的形态,有的在静立,有的在低头觅食,把马的动态和静态展示的活灵活现,表现了赵国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贾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赵国的铜马)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但由于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故称“神秘王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开发与保护,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其中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底座、银首人俑铜灯、错银双翼神兽等文物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在战国出土文物中绝无仅有,独树一帜。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的造型为猛虎噬鹿,构思巧妙,勾勒出一幅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动图画,也表明了中山国逐鹿中原的野心。

(贾老师为同学们讲解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底座)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共出土一万多件文物,其中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完整玉衣。鎏金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壁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宝。来到长信宫灯展品前,同学们驻足观看。贾老师为同学们讲到,长信宫灯会把燃烧产生的烟过滤一下,更干净一些,而且清洗比较方便,体现了古人的环保理念。

(贾老师为同学们讲解长信宫灯)

随后,师生一行简单参观了“曲阳石雕”、“名窑名瓷”、“北朝壁画”三个展厅。“曲阳石雕”展厅展示了从汉代到元代的曲阳石雕精品132件,其中大部分为佛教造像,造型精美。“名窑名瓷”展厅展出瓷器精品276件,这些瓷器时代跨度大、釉色丰富、造型各异、地方特色浓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北朝壁画”展厅展示了一批北朝皇室墓葬出土的壁画、陶俑的原件或复印件,其中最壮观的是按原件绘制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临摹壁画,表现了53人组成的仪仗队列护送引导墓主人升天成仙的出行场景,奇幻瑰丽,同学们不禁连连称叹。参观完河北博物院后,师生一行乘坐大巴前往正定。

(贾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石雕)

5月16日早上,师生一行在蒙蒙细雨中来到隆兴寺。隆兴寺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院邀请正定县文保所李明老师担任本次在正定学习的讲解员。

(李明老师在讲解中)

在天王殿外,徐怡涛教授为同学们讲到,中国古代建筑有等级制度,刚进门的天王殿是单檐歇山顶的形式,在古代建筑等级中是第二级。天王殿是北宋时期的,但是清代重修了,屋檐上的小斗拱是清代后加的。明清时期斗拱明显变小,而唐宋时斗拱的高度很高,在这个建筑上能明显看到两个时代斗拱的区别。古人重修古建筑时会按照当时的审美修建建筑,所以会形成很多的历代层叠,而现在的古建修复原则是尽量复原当时的建筑原貌。

(徐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天王殿的建筑特点)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摩尼殿。徐怡涛教授讲到,摩尼殿是重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檐下斗拱宏大,中国古代建筑和礼制、政治都是密切相关的。进入开阔的摩尼殿,正中间是泥塑金身的释迦摩尼佛像,殿内还有精美的壁画,使用沥粉贴金的工艺,色彩艳丽。李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壁画的内容及壁画的创作等方面的知识。摩尼殿里有一座著名的五彩悬山。李老师指出,五彩悬山是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她提醒同学们注意这尊观音的方向,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被称作“倒坐观音”。徐老师补充讲解了塑像的修缮中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悬山的外观颜色是在宋代基础上历代修缮的结果,代表民间的愿望,因为信众希望看到颜色鲜艳的塑像,而文物界认为应该修旧如旧。

(同学们参观学习五彩悬山)

穿过韦陀殿的遗址,映入师生一行眼帘的是东西两阁,分别是慈氏阁和转轮藏阁。慈氏阁阁内是一尊木雕弥勒菩萨,转轮藏阁阁内上层置放一直径七米的八角形木制转轮藏,上层罩金装木雕佛三尊。这转轮藏即为转动的藏经橱,李老师讲到,古人认为转一遍转轮藏就相当于看了一遍经书,修了一次功德。徐老师为同学们补充讲了慈氏阁内部的晚期建筑风格,提醒同学们注意古建中间斗拱和梁架的年代都有可能不一样,会被打散被替换。古建的整体建筑和单体建筑可能都会有区别。

(徐老师在慈氏阁中为同学们讲解)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悲阁。大悲阁正中所立一座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是北宋赵匡胤下旨建造的,像高21.3米,是我国目前现存最高的铜造像,不禁令同学们发出声声赞叹。李明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千手千眼的含义,即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共有42臂,除当胸双手合十外,两侧各20臂呈辐射状分布。手中不仅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且均饰有一眼。以40只手眼配以佛教三界中二十五种果报即为千手千眼的含义。

(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

师生一行还来到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进行参观学习。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对中国古建筑乃至文物保护事业的影响的深远。姜萌老师简要介绍了梁思成先生的成长和工作情况,勉励同学们要向梁先生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力争成为像梁先生这样不朽的人物。通过展览,同学们感受到了梁先生毕生为中国文物事业所作的卓越贡献。

(姜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

简单的午餐过后,师生一行来到开元寺参观。李明老师简单介绍了开元寺的历史,徐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开元寺的建筑布局。徐老师讲到:“开元寺现存的建筑是显著的唐代风格,但是与其他寺院的布局不同。开元寺没有采用对称布局,而是塔和钟楼并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筑从早期以塔为中心向晚期以殿为中心的过渡情况。”

(徐老师在三门楼为同学们讲解开元寺建筑布局)

须弥塔是开元寺的主要建筑,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九级密檐式方塔,平面是正方形。须弥塔的四角共有八个力士像浮雕,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李老师讲到:“塔的内部空间很小,无法攀登。虽然经过明清两代重修,但是须弥塔仍然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李老师还特别引导同学们观察塔基座上的力士造型。

(同学们围看须弥塔四角的力士像浮雕)

钟楼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式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钟楼。钟楼内有一口悬洞钟,钟上没有铭文,钟声浑厚。钟楼下方发现一座地宫,出土了一些石函,这些发现的证物佐证了钟楼的年代是唐代的。徐老师为同学们补充讲解了塔的不同类型,开元寺是砖木混合塔,除此之外还有砖塔、木塔,同时密檐塔和楼阁式塔、四方塔和八方塔都有区别,它们代表的文化风格不一样。

(徐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须弥塔)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工地。佘俊英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南广场遗址的开发情况。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七个历史时期连续的文化层叠压,发现遗迹现象200余处,出土遗物6000余件,完整地展现了正定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

(佘老师介绍南广场遗址的开发情况)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的考古队长陈伟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遗址开发的分区情况,主要围绕开元寺寺庙建筑系统、唐五代城墙防御系统、唐宋至明清民窑街巷系统等三个遗存系统展开发掘。陈伟老师指出,通过5年的发掘工作,我们对正定古城唐五代以来的城市布局、功能变化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都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这个考古工地正在筹备建设遗址公园,帮助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考古发掘。他勉励同学们认真学习,注意知识体系建构与实践能力提升,尽快成为素养过硬的史学工作者。

(陈伟老师介绍遗址的发掘情况)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天宁寺风动碑,其全称是《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由王佑撰,王士则书并篆,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目前了解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兴起的重要实物证据。在同学们仔细阅读碑文后,李老师指出,碑文主要记录了李宝臣上任后为正定县作出的贡献,发动群众修途、修堤疏导,为免于民众苛税之苦而实行“封征不赋”的安民政策等事宜。但是从整个国家的视角来看,李宝臣也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始作俑者之一。

(师生一行参观学习天宁寺风动碑)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广惠寺。广惠寺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主要建筑为华塔,因其远远望去像只巨型花束,又俗称花塔。华塔装饰华美,造型独特,其平面为八角形,由主塔和四小塔组成,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登上三层华塔后,同学们看到了它的第四层,即其精华所在。李明老师指出,华塔的第四层是壁塑部分,塑有力士、兽首、狮、象、佛、菩萨等艺术造型,形象生动,排列有序。近看华塔的壁塑部分,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原有的色块痕迹。徐老师由此为同学们讲解古塔的修复,即用相近的颜色把缺失的色块填补上,这样远看不觉得突兀,但近看能看出来,这是可识别性的修复理念。

(徐老师讲古塔的修复)

在华塔上眺望远方,能看到一条远方的太行山脉,李明老师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正定的地理位置。姜老师提醒同学们要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思考正定在古代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正定的西边有一座太行山,从历史地理上考虑,有山利于防守,山上还有各种自然资源。而且有山就有河,能解决生活所需的水源问题,河流产生的冲积平原也能解决粮食问题。所以正定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古至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李老师介绍正定的地理位置)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正定古城墙。正定古城除现存城门外、已多为土城。东城门已埋于国防工事之下,南门存里城门和瓮城门,西存里城门、瓮城门,北存里城门及月城门。1993正定古城墙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生一行在正定古城墙眺望远方)

来到正定古城墙的南城门,师生一行进入瓮城。在瓮城内,同学们发现城门楼是斜的,李明老师解释这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下方射的箭射到城墙上,是有意为之。而且瓮城的大门和里城的大门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是为了防止敌人攻破瓮城后直驱里城。

(师生一行在瓮城内参观学习)

进入月城,同学们发现月城的高度很矮,和瓮城不相连。李老师告诉同学们,有一块突出的部分是马面,在马面上能看见各个角度的敌情,无死角射杀敌人。姜老师提醒同学们要了解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的优劣及马面的价值,要和西班牙城堡进行对比。黄昏将至,同学们迎着霞光踏上回京归途,纵使一身疲惫,但仍收获满满。本次20192020级本科生赴石家庄地区的历史现场教学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师生一行在月城参观学习)

历史现场教学考察能够有效活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中缺失的内容,还能帮助同学们根据遗址触摸古代,更好地形成时间感和空间感,培养同学们的想象力。近年来,我院大力开展历史现场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