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7月20-21日,中国人民大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话与融合国际研讨会”在国学馆召开

发布者:来源: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与汉语言推广所 发布时间:2019-07-24 22:07 阅读量:
     7月20-21日,中国人民大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话与融合国际研讨会”在国学馆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剑桥大学人类学系蒙古与内亚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协办。来自英国、瑞士、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及国内多所高校、文博部门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第一天着重从理论和方法层面探讨了“非物质”的概念,第二天则讨论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界限,共分为六场进行。


会议现场

 
    7月2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张靖博士主持了开幕式。会议发起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魏离雅(Lia Wei)博士和剑桥大学人类学系蒙古与内亚研究所龙迈康(Michael Long)博士介绍了会议的缘起、目的及意义。


张靖博士主持开幕式


魏离雅(Lia Wei)博士


龙迈康(Michael Long)博士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剑桥大学人类学系蒙古与内亚研究所Sayana Namsaraeva博士先后致辞。朱信凯在致词中肯定了该次会议举办的意义,希望本次国际研讨会能够就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会议的成果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发挥积极指导作用,并预祝会议顺利举行。


朱信凯副校长讲话


魏坚教授致辞


Sayana Namsaraeva   博士发言

 
    接下来的六场发言分别以“边疆考古中的非物质证据”、“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理论化中国遗产中的‘非物质’”、“真实性:跨文化视角下的复制技术和道德”、“自然地理的宗教归因”、“物质文化对场地、文物和文本的认知”为主题。每场有三位学者发言,一位学者进行总结点评,并针对发言的内容进行提问与讨论。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就不同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为将来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鲍默尔(Lorenz Bamuer)教授发言


杭侃教授发言

 
    在所有发言结束后,魏离雅和龙迈康分别简单回顾了两天的讨论内容,魏坚代表主办方进行总结致词,感谢与会专家学者与工作人员的参与和努力,认为本次会议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尝试。短短两天时间,多国和多学科的学者们在一起探讨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合所需要的条件,在共同碰撞交流中寻找学科之间的契合机会。魏坚期盼透过本次会议的交流成果能够为今后的中国、甚至全世界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领域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提供论据。


与会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