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大学最美的画面:人大“读史读经典”融入本科培养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4-03-13 23:03 阅读量:

     3月的一个下午,公共教学二楼2216教室,西方史学史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新面孔,除了本学期辅修历史的学生,过道上也坐满了前来“蹭课”的听众,把原本宽裕的教室挤得满满当当。此前,2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经典研读社”正式成立。3月2日,史学研读社骨干成员与第一批读史辅导员接受了统一培训。    2014年新学期,“读史读经典”项目在2013级本科生中开始实施。以实现大学生智力与人格双重发展为目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在校园里渐次展开。
研读经典历久弥新
 
          “希望人民大学的学生,在本科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头脑里要装着20部经典历史著作或其它经典著作,以此增加对历史纵深的认知厚度,拓宽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历史视角,形成科学的方法论。”2014年新学期全校工作部署会上,陈雨露校长提出,读书是大学文化最有机的组成部分,要大力落实好读史读经典项目。
    201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正式发布,通过八项制度和十六个项目,对构建研究型学习制度培养厚重人才作出全面规划。“读史读经典”便是这十六个项目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夯实学术基础、涵养人文气质、发展表达与写作能力,在汲取人类智慧结晶的过程中实现智力与人格的双重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读书文化节启动读史读经典项目)
     “目前国内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读史活动并不新奇,但是在全校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读史活动,尚属首次。”参与组织读史读经典项目的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说。
    在人民大学校友的回忆中,读原著读经典的传统由来已久。建校之初,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校园里蔚然成风,长期从事“三农”研究的顾益康至今记得,上学期间精读《资本论》做了数十万字的笔记,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哲学思维的养成使他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首都大学生“学理论·读经典”活动启动仪式暨《资本论》研习读书会举行)
     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是哲学院读书会定期开展的活动。近年来,学校面向各院系各专业学生,设立了“原著原典选读类”课程和“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由教师和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会活跃在课堂内外。随着启动“读史读经典”项目,教务处、学生处和各学院陆续发布实施细则和经典书目,落实配套措施,通过课内外结合、教师指导与朋辈互助结合等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习。

读史,多的 不仅仅是2学分

    按照教学方案,读史读经典项目从2013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上学期集中安排为期一年的研习计划。其中“经典历史著作课外阅读” 纳入通识教育模块必修课,“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纳入该模块选修课,各计2学分。必修课分为“史学阅读”和“读史实践”两部分,“史学阅读”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精读2本、泛读3本通史和断代史经典,每学期提交一份读书报告;“读史实践”要求学生至少参加10次与历史相关的实践活动,项目后期进行总结评估、汇编笔记和调研,形成活动成果。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书会现场)
     “各位读史辅导员不再仅仅是自己,更是一名使者,将历史的知识和温情带向全校。”历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徐聪是史学经典研读社的社长,也是第一批读史辅导员。配合实施“读史读经典”项目,学生处和历史学院共同成立史学经典研读社,并从历史学院、国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院系选聘高年级本科生与优秀研究生担任读史辅导员,定向联系负责指导的班级,开展辅导答疑。

    而在2013年5月举办的第三届读书文化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历史学家张岂之、美国著名学者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与中国人民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受聘为读史读经典项目特邀顾问,为大学生们推荐阅读书目并提出了阅读指导建议。

(特邀顾问研讨本科生读史读经典项目阅读书目)
     “采用名师荐书方式形成推荐阅读书目,并就必读、选读、精读、泛读提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自主制定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方案;结合必读书目开设经典阅读课程供学生选修,由教师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经典著作。”教务处负责人介绍说,随着项目的推进,各项计划将陆续出台、逐步完善。

(“红船领航”新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经典研习会举办)
     “希望同学们树立‘读书破一卷’的精神,在这个浮华的年代安静下来认真读一点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后滨认为,要帮助同学们建立起融通文理、跨越中西的“大历史观”,培养“批判 反思 创新”式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习惯,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在历史学院青年教师姜萌看来,读历史不仅为了“鉴往知来”,更是为了明白“人何以为人及其如何更好地为人”,“读史读经典”就是在探索从培养“有能力的人”到培养“合格的人”的培养模式。
读经典,我的人大style
     “在应试教育加剧、现代技术冲击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纸本阅读是我们沉静思考的方式。阅读经典具有固结民心、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的重要作用。”在2月26日启动的兰台读书季活动中,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应邀做了题专题报告。

    兰台读书会是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品牌栏目,至今已举办21期,先后带领同学们阅读了钱穆的《国史大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经典著作,吸引了不少其他学院的学生参加。

 
(第21期兰台读书会研读《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
     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历史学院也开展了读书班活动,首期邀请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教授带领研读历史地理学著作。“历史学科的专业特点要求我们深入阅读史料,这不是一两次读书会能做到的。” 历史学院2012级本科生赵雅琦在读书班内主要负责联系授课教师、收集和反馈同学意见。报名参加读书班的同学综合自身兴趣与教师推荐确定阅读内容,每星期由一位同学主讲,其他同学自由发言,一起讨论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做点评。2012级本科生杨东峰觉得,“在读书班与其说是学习,倒不如说是几个有共同兴趣、共同话题的读书人,聚在一起探讨心得、分享感悟。”

    据统计,目前全校各院系共开设有90余个规模不一的读书会,涵盖古今中外经典书目。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科背景,“读史读经典”项目在要求所有本科新生精读、泛读历史著作的同时,还可以自主选择阅读书目,制定阅读计划。随着项目推进,VRUC平台、APP应用将逐渐上线,更好地促进学科、师生、朋辈之间的互动。

(法学院“一书一会”读书沙龙现场)
     “大学最美的画面就是众多朝气蓬勃的学子安静读书的场景。”在读史读经典项目启动仪式上,陈雨露校长说,实现中国梦,大学要先行,就要从读书励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