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许纪霖教授在历史学院做学术报告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4-03-18 18:03 阅读量:


 

     3月17日下午两点,应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在人文楼四层会议室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题目是“革命后的第二天:1912-1927年中国‘魏玛时期’的思想与政治”。讲座由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主持,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担任评议,历史学院以及其他相关院系的数十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许纪霖教授以问题史与中西比较的视角,通过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分析,展示了民初推翻帝制后中国建国的不同尝试与内在困难。许教授以卢梭的“公意”概念为核心,梳理了前后相续的三条不同的建国路径,分别是以私意代表公意的超议会制,以国家代表公意的行政集权制,以及以人民代表公意的先锋队政党制。通过与同一时期魏玛民主制实践的对比,许教授细致考察了这三条建国路径的不同理念与实践,尤其是各自在建立稳定政治秩序时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演变的历史与观念逻辑,为我们展现了这一中国的“魏玛时期”的多层面思想与政治意涵。在此基础上,许教授更进一步,以宏阔的中西比较视野对启蒙以降现代政治的基础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针对报告内容,黄兴涛教授与杨念群教授做了评议和提问。问题涉及概念史与问题史的不同,公意与阶级两概念的关系,以及公意人格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自由提问阶段,在场师生又就少数人代表公意的正当性、公意与政治秩序的关系、知识分子在现代政治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向许教授提出请教。针对以上问题,许教授结合自己对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深入研究,阐述了对史华慈式的问题史学的理解;他强调,公意人格化与正当性问题的症结在于它的代表性问题,这一代表性危机反映了现代政治的根本困境,民国早期建国努力的失败也与此密切相关。许教授的回答深入浅出,在场的师生均感获益匪浅。讲座于下午四点圆满结束。 

(图/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