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2018级本科生赴石家庄进行课外教学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9-04-23 22:04 阅读量:
     2019年3月30日至31日,在河北文物局、学校教务处和学院文博系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圆满组织完成了2018级本科生赴河北省石家庄市课外教学活动。本次教学考察路线以中国中古史为中心设计,主要包括河北博物院、井陉古道遗址、正定古建筑群(隆兴寺、天宁寺、临济寺、开元寺)等。为提高课外教学质量,我院特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粟裕副研究员、石家庄导游中心高级导游张永波老师担任课外指导教师,为同学解疑答惑。此次考察由姜萌老师、李光伟老师、张彤老师带队。

 
    30日上午九点,师生们首先来到本次考察的首站  河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藏品丰富,布展科学合理,具有很高的教学及科研价值。在“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燕赵故事”、“战国雄风”等展厅,讲解员结合河北地区石器时代、商周时期考古发现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和展板,介绍了河北先民的智慧以及丰富的社会风貌。出土于台西酿酒作坊遗址的人工酒曲最为吸引同学们的关注。讲解员讲到,虽然由于年代久远,酵母早已死亡,容器内仅存部分残壳,但其确实为目前现存最早的酒曲实物。燕下都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成组铁范、金银饰品等,充分展示着燕国的磅礴气势,《赵国故事》则运用多媒体展示手段,演示“胡服骑射”、“完璧归赵”等故事,引得同学驻足观看。


同学们在观察青铜器

 
    “战国雄风”展厅从国史、国都、经济、文化、征战、王陵等角度,梳理中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讲解员对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底座、银首人俑铜灯、错银双翼神兽等造型奇特、独树一帜、具有鲜明游牧民族风格的精品文物又作以详细讲解,同学们边拍照,边记录,赞口不绝。“满城汉墓”展厅由于展品重新布展,只有“中华第一灯”之称长信宫灯展览。讲解员告诉大家,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同学们在赞叹于古人先进环保理念的同时,又对灯名的来源展开讨论。


讲解员贾老师在讲解中山王刻铭铜方壶

 
    最后两个展厅,“曲阳石雕”与“北朝壁画”,由陈粟裕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介绍。曲阳是中国著名的石雕艺术之乡,白石雕刻尤为著名。在展厅中,陈老师重点对造像所反映的佛教信仰与不同时期造像特点进行介绍。比如北魏时期出现独立的观音菩萨造像,体现出这一时期《妙法莲华经•观音普门品》影响下观音信仰的独立。陈老师告诉同学们如何辨别观音像:“通常观音菩萨在头冠上会有一尊坐佛,而大势至菩萨头冠上则为宝瓶。我们所见的曲阳石雕造像由于多为民间造像,形象会有所不同,主要依据其题记进行判断。”与北魏时期瘦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形象不同,北齐时期的造像雕刻非常华丽,其形象受笈多造像影响,衣物轻薄贴体,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称。有同学对佛像衣着装饰名称提问,陈老师一一解答。


陈粟裕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佛教造像

 
    曲阳石雕除佛教造像外,还有墓葬墙面装饰石雕,其中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造型精美,表现盛唐时期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陈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仕女所弹奏的琵琶,其使用横抱演奏方法弹奏的是从北齐时期传入的曲颈琵琶。河北南部是东魏和北齐的国都所在地,陆续发现一批北朝皇室墓葬,墓中壁画胡汉交融,奇幻瑰丽,上承大汉遗风,下开盛唐先声,用线自由飞动,满壁风动之感,展现北朝绘画艺术的巨大成就。在《北朝壁画》展中,陈老师对和北朝壁画的绘画手法作以解释,她指出这一时期壁画受印度绘画技法影响,使用橘黄色与白粉晕染人体自身结构的立体感,与西方注重光影立体感不同。在观察北周时期壁画时,从不同人物的脸型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审美标准。同时,壁画中的服饰、发型等均对时代特性有所反映,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


陈粟裕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北朝壁画

 
    随后师生一行顾不上吃饭,直接乘车前往下一站  井陉古驿道。古驿道旅游管理处陈美杰主任为同学们导览讲解。时至中午,春光旖旎,日色丰盈,古道巍巍。顺着蜿蜒古道一路上行,坡度渐增,接近45度,崎岖艰难。再往上行,可见一座白色盘龙石雕护栏的石桥,通往三间石砌房屋,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着“立鄙守路”四字。陈主任告诉大家,这一建筑为清嘉庆年间供官员休息、补充给养、传送官文函件的场所,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与秦皇古道相比非常年轻,但它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古驿站,被称作邮驿史上的“活化石”。结合石屋里的古驿道示意图,陈主任为大家介绍井陉古道概况。秦皇一统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驿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主干线上重要一段,也是我国仅存的古道陆路交通道路的实物。原驿道全长约百里,贯穿太行,后来修建307国道时,基本沿着古驿道行进修建,现存的驿道为国道修建时绕行幸存下来的一段古驿道。井陉为太行八陉之一,此地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是山西、陕西通京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王翦伐赵之战、韩信背水之战、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庚子长墙阻击战等都发生在这里。在“秦始皇歇灵台”处,保存着一处车辙痕迹明显的古驿道。陈主任给结合这处遗存,给同学们讲解了古驿道的建造、维修办法,解释了路旁石孔等作用,及为何古道上会留下如此明显的车辙痕迹。


陈主任在为同学们讲解古驿道

 
    登至东天门,城门下青石驿道中,嵌着近尺深的车辙。陈主任介绍,古道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目前已经下沉了1.5米。师生听完,感慨不已,斑斑石迹,千年一臾,水滴穿石,金石可镂。随后,陈主任借助“背水战陈列室”中的地图,帮助大家回顾那一场留传千古的著名战役。东天门两侧的山上蜿蜒着“长龙”,乃1900年山西大同总兵刘光才率兵修建的防御工事  “庚子长墙”。体力尚好的同学沿城墙登上山顶,一览全景,夕阳余晖之下,野岭茫茫,杂草荒荒,唯有山上的城墙、道上的车辙,如历史镌刻在燕赵大地的伤痕,依旧深嵌在井陉的山岭荒野之中,且望古道,且思今古。査群老师还结合关口上的古建筑,为同学们简要讲解了硬山顶、庑殿顶和卷棚的区别。在去往正定的路上,同学们结合提前布置的“弛道”、“太行古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中古史视野中的河北”四个主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査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关口的古建遗存

 
    晚饭后,查群老师又马不停蹄的为大家奉上“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主题讲座。查老师首先结合自身经历和思想转变,鼓励大家广泛涉猎,勇于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向。随后,查老师由架、剖面、立面等基本概念讲起,按照时间顺序,为同学们大致梳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从“远古河姆渡的起源  夏商青铜时代雏形  春秋战国发展  第一个发展高峰:秦  过度变形: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二个发展高峰:隋唐五代  第三个高峰期+明  技术上继续发展,装饰更为繁复:清”的发展脉络。为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查老师向同学们展示她现在所从事的布达拉宫保护项目的视频,引得同学好奇不已 。最后,姜萌老师再次强调,希望通过课外实践教学的方式,帮助同学找到兴趣方向所在,同时为同学们提供接触学院外的师资的机会,扩展视野。


査老师在为同学们进行主题讲座

 
    第二天的考察以正定古建群为主。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的古城正定拥有大量的古建遗存,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誉为“古建艺术宝库”。张老师不仅是金牌讲解员,而且在正定文物遗存方面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清晨八点,师生一行前往正定考察首站  位列“中国十大名寺”的隆兴寺。隆兴寺,又名大佛寺,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清朝改为隆兴寺。正定一天的考察由张永波老师全程导览。


张老师在为隆兴寺里为师生们介绍正定的文物遗存分布情况

 
    张老师首先简单对寺庙建筑布局作以整体介绍,其主要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天觉六师殿、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御碑亭、御书楼、大悲阁、集庆阁和弥陀殿等。迎面而来的天王殿门上悬有康熙皇帝手书“敕建隆兴寺”金字牌匾,左右围墙上,装饰着琉璃砖雕刻的“富贵牡丹”。有细心的同学发现上下斗拱大小不一,查群老师解释说:上部较大斗拱乃宋朝风格,下部小型斗拱为典型清代风格,因此天王殿兼具宋、清特点,应为两朝修缮的痕迹。张永波老师则认为建筑上部均为宋代梁架,因此宋代风格更为突出。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是隆兴寺现存古建中价值最高的一座,师生作重点参观。观察外部结构时,查群老师为大家拓展“昂嘴长短有区分年代的作用,明代所建则短,清代所建则长”。


査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摩尼殿建筑特点

 
    摩尼殿除内槽背后通塑悬雕外,其余墙面均彩绘壁画。张永波老师讲解到,檐墙内壁采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主要描绘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的过程。陈粟裕老师补充,该内容其实早已超过原始佛经记载,汉帝时期曾有意扩张内容,如父亲去世释迦抬头棺就明显带有儒家孝道思想。殿内光线昏暗,陈粟裕老师和张永波老师打开手电,为师生解读壁画内容。


陈粟裕老师和张永波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殿内壁画

 
    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宋代的泥塑五彩悬山,又称须弥山。师生一眼便被端坐于中间的五彩自在观音像所吸引,佛像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柳眉之下,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张永波老师说其乃“中国最美倒座观音”。陈粟裕老师结合须弥山上的观音、大象等简要讲解了观音信仰的源流。


陈老师在为师生们讲解隆兴寺须弥山

 
    此后同学们依序参观了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碑刻和隆兴寺主体建筑大悲阁。在转轮藏阁里,张永波老师和陈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转轮藏的构造及其在佛教中的意义。在转轮藏阁和慈氏阁内外,査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慈氏阁与转轮藏阁的建筑特点和文物保护中的改建等情况。


査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转轮藏阁的建筑特点和保护情况

 
    大悲阁内矗立着国内保存最好、最为高大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周身42臂,各臂分持日月、净瓶、宝塔、金刚、宝剑等,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张永波老师遗憾的说,原两侧40双铜手臂均被毁,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有同学发问“如此之巨大的佛像,该如何铸造呢?”陈粟裕老师给与解答  分步铸造,由下而上,最后添铸四十二臂,菩萨的手均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后用金箔贴成。张永波老师又补充道,佛像的胸腔内还藏有佛塔、经书等 ,同学们不禁为古人的工艺和智慧赞叹不已。随后,同学们又按序参观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陈老师则为同学们 讲解了何谓千手千眼观音,及须弥座的佛教含义和艺术价值。


陈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大悲阁内的观音像和须弥座

 
    接着,师生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正定考察下一站  开元寺。开元寺在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今名,清后期,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进门处的残碑基座引人注目,张永波老师告诉大家,其造型为龙生九子之长  赑屃,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因此其经常出现在石碑之下,而这座赑屃重达107吨,为国内最大。“碑座已经如此之大,那碑该有多大呢?”好奇的同学提问,张老师将大家带至左侧陈列  目前已经发现的18块五代时期的断碑碎片,“光线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清晰的碑文,字迹清秀飘逸。”张老师补充道,这座碑是安重荣的功德碑,但是被人为破坏了,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石敬瑭为安重荣所立,在安重荣失败后又被石敬瑭破坏。


师生们在释读残破石碑上的文字

 
    在残碑的旁边,是唐三门楼石柱。在张老师的讲解导引下,同学们不仅初步了解三门楼的作用和价值,还尝试辨识石柱上依稀可见的铭刻文字。三门楼旁边的的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着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唐代原貌。查群老师特别提醒大家,判断建筑风格主要看大木遗构,唐代风格不等于唐代遗构,也可能为后代修缮或者仿制,因为古代木质建筑容易破坏,屋顶不经保养20年就会遗漏。坐落于钟楼西侧的须弥塔为正定四塔之一,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同学们先站在三门楼基座上远观两座古建遗存,然后走到近前观摩,被古代先民的艺术和智慧折服。


师生们在三门楼里欣赏须弥塔和钟楼

 
    中午时分,师生来到开元寺旁边的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工地。考古队队长陈伟老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简单介绍遗址概况后,便带领同学们参观挖掘现场。时至中午,陈老师依然认真风趣的为同学们讲解考古发掘的情况和此次发掘的价值,同学们也兴致不减,频频提问,并就出土城墙遗址对正定古城形制展开讨论。最后,陈队长热切鼓励有志同学日后加入考古队伍之中,为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陈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发掘现场

 
    简单吃过午饭后,张永波老师带领大家沿着燕赵大街一路北行,穿过中山路口,一块大型碑刻映入眼帘。张老师解读到,其名为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也称风动碑,碑刻内容主要颂扬当时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的功德,如发动民众修堤疏洪,实行“封不赋”的安民政策等。唐朝中后期,河北地区藩镇势力庞大,藩镇将领热衷于树立功德碑为自己宣传。开元寺安重荣碑和这一个碑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此碑由于未受破坏,在唐史研究领域里颇为知名。


师生们在张老师指导下观摩风动碑

 
    随后,师生一行步行赶往正定考察的第五站  正定文庙。张永波老师讲解到,该文庙的过人之处在于其保存着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1933年,梁思成先生认定其为五代时期遗存。文殿内的梁架、斗拱等,为研究早期建筑木构件的形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张老师在为同学们介绍文庙的古建特点

 
    接着,师生又步行前往天宁寺。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历代变迁,寺内仅存凌霄宝塔。张永波老师解说到,该塔最大特点,在于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佛教专家陈粟裕老师就佛塔级舍利的基本常识为大家补充介绍。


师生们在观摩凌霄塔

 
    下午4点钟左右,师生又步行前往临济寺。临济寺,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其为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张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该塔的特点,其为砖仿木结构密檐塔,塔身第一级基高,四面设有对开式假门,四侧面设假窗,转角做圆形倚柱,雕刻精细,独具匠心以上八级相距较近,层层出檐,塔以跳出的斗拱承托。各斗拱设计精巧,富于变化,重檐密布的塔身之上置塔刹。张永波老师补充道,由于塔身清瘦,玲珑别致,正定人爱称之为“青塔”。陈粟裕老师借助展板,为大家梳理了禅宗的发展脉络。


陈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禅宗发展情况

 
    随后同学们穿过广场,来到正定四塔的最后一站  广惠寺。广惠寺内佛、殿、僧舍无一留存,仅有华塔一座。华塔,俗称花塔,造型别致,塔身上半部分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查群老师告诉同学们,这种塔形成于宋辽金时期,元朝后几乎绝迹。国内现存华塔总数也不过十几座,正定华塔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华塔中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的一座。


张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华塔

 
    日落时分,师生一行来到正定古城墙。张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古城墙的瓮城、城门、月城等处,并为同学们简单讲解了古城在历史上的防御功能和近些年来的保护开发情况。随后师生们登上城墙,进一步体会城墙的功能。夕阳之下,厚重的城墙蜿蜒曲折,全城之景尽收眼底,四塔巧妙连成一线,静默不语,连同城墙一起,默默讲述着正定古城的灿烂历史。


师生们在正定古城楼前合影

 
    石家庄地区文物遗存丰富,河北博物院馆藏丰富,展品特色鲜明;井陉古驿道是中国古代交通要道之一,又是著名的古战场;正定四塔和隆兴寺、开元寺等,是当之无愧为“古建艺术宝库”与“佛教文化博物馆”。通过此次课外教学,同学们对中古时期的佛教史、建筑史、交通史等都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尽管教学安排内容丰富,行程紧凑,但依旧处处可见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交流的身影。此次课外教学,为同学们中国古代史中段的课堂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补充。

    从历史课堂到历史现场,从文献资料到出土材料,知行合一是我院倡导多元化教学的目标所在。在接下来的本科教学中,我院还将继续贯彻“课堂学习与课外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研究型学习模式,不断完善“三个体系”,丰富本科生专业实习形式,为本科生提供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具有学术含量的多元化教学实习,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历史学科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