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从保定到天津——2017级本科生赴保定天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课外教学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9-05-14 23:05 阅读量:

从保定到天津
  2017级本科生赴保定天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课外教学

 
    2018年4月20日至21日,在学校教务处和保定文保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圆满组织完成2017级本科生赴保定、天津课外教学活动。本次教学考察路线以中国近代史为中心设计,主要包括保定直隶总督署、莲池书院、淮军公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梁启超故居、天津静园、中国金融博物馆、天津小站练兵园等。为提高课外教学质量,我院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马克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姜涛助理研究员担任课外指导教师,为同学解疑答惑。此次考察由姜萌老师、张亦冰老师、张彤老师带队。

    是日,清晨八点,春风料峭,细雨微斜,师生一行到达本次考察首站  直隶总督署。总督署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自雍正年间扩建后使用至民国建立。由于具有拱卫京畿的职责,直隶总督在清代政治运作中地位独特,特别是晚清以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风云人物先后担任直隶总督,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师生在总督署大门前合影

 
    总督署讲解员李娇老师带领师生依次参观了总督署的主要建筑,并介绍了相关的历史内容。总督署大门为坐北朝南三开间,正门上方悬有“直隶总督部院”匾额,门前对称树立着两根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银所建的旗杆,院内有数十株粗大桧柏,冬季常有猫头鹰栖息其上,形成“古柏群鹰”之景。李娇老师在仪门前为同学们讲解了大门建筑和“古柏群鹰”的意义,在“公生明”牌坊前为同学们讲解了“公生明”的含义。“公生明”牌坊后面刻有黄庭坚书写的《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李老师告诉同学们,总督署不少地方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廉政思想,大家可以留心观察。


李娇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公生明”牌坊

 
    随后师生们来到总督署的主体建筑  大堂。李娇老师首先为师生们讲解大堂的功能,及悬挂在大堂外“旗镇冀门”、“钧衡笃祐”、“调鼎凝厘”及大堂内“恪恭首牧”四个匾额的含义,然后结合大堂内摆设的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时的仪仗,讲解了直隶总督各个职衔及荣誉的含义。二堂又称“退思堂”,为总督日常办公、接见外地官员之地,东西两侧分别为总督与幕僚议事所用的议事厅、启事厅。李老师给师生们讲解了照壁上孙嘉淦所撰的《居官八约》,然后依次介绍了二堂各房间的布局和功能。师生们随后来到宽敞明亮的三堂,工作时开放,日常则关闭,集工作与生活功能于一体,庭院颇有讲究的种植着丁香、海棠等植物。中轴线的最后一院为上房,为总督及家眷的生活区域。李老师边走边讲,让同学们对清代直隶总督的工作与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最后的上房正房柱上,镌刻的曾国藩自诫自勉书室楹联吸引师生的注意,“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李老师简要为同学们介绍了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的情形,姜萌老师也借此为同学们补充了曾国藩的一些背景知识,并鼓励同学闲暇时可以阅读《曾国藩家书》等,进一步了解曾国藩的思想与生活。


李老师正在为师生们讲解房间布局和功能

 
    最后,师生一行在姜涛和姜萌老师带领下重点参观总督署的几个主要陈列。在“天下衙门  中国古代衙门文化专题陈列展”中,姜涛老师结合展板上的清代直隶地方行政范围、军事布置等情况,为同学们简要讲解了八旗制度、绿营兵及清代军事管理体系等问题。姜涛老师还结合展厅里的火炮,为同学们初步讲解了清代中国火炮的变化,及清代武器的演变情况。姜萌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阅读李伯重先生的《火枪与账簿》等书籍,进一步了解相关问题。


姜涛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解清代火炮

 
    随后姜萌老师带领师生们参观了“中国古代官衙文化展”。展厅虽然不大,但是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政治中运作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物质载体  衙门。姜萌老师带领同学们根据展板内容简要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官制变化,及衙门的建筑规制等。在《大清会典》中有关清代官员就任时所带随从和家眷的规定展板前,姜萌老师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清代政治运作中一个关键的角色  幕府(或师爷)。马克锋老师随后补充讲解了幕府(或师爷)在晚清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师生们还简单参观了“清代帝后肖像展”和室外陈列的清代碑刻等。


姜萌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解清代地方政府运作中的幕府与师爷

 
    下午第一站是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于雍正十一年由时任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创办,1903年停办,存在近170年。章学诚、祁韵士等名家大儒都曾讲学于此,并培养出傅增湘、刘春霖等文人学者,有着“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的美誉。讲解员带领师生先后参观直隶图书馆、莲池园、绿野梯桥等景点和莲池书院历史展览。姜萌老师结合展览材料告诉同学们:书院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而且在现代教育中还有所延续;古代书院兴废与历史背景紧密相关,莲池书院的兴衰亦可映射出清代书院的发展与衰亡;莲池书院的规模、环境等,反映了清代政府对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视,因此看待书院以及其他文化现象时,应尽力回到历史语境之中,真实地认识历史。


同学们在莲池书院牌坊前合影


    保定考查的第三站是淮军公所,其全称为“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为纪念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中阵亡的淮军“将士”而建的昭忠祠,李鸿章去世后,又改建为“敕建李文忠公祠”。管理处韩老师介绍道,淮军公所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具一格,规模宏大。现存的迎宾院、戏楼、昭忠祠等为徽式建筑,后部院落则是北方四合院形制,两种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既包含着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又体现着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更加令师生叹为观止的是巧夺天工的建筑雕刻。步入祭场,放眼细看,木质结构的梁柱、檐枋、柱额,甚至马鞍形椽架,都装饰着花鸟、走兽等雕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戏楼更是雕梁画栋,精美有加。在“淮军公所原建筑轴测图”前,姜涛老师简要为同学们梳理了淮军发展的历史及其在清末的作用和影响,并建议感兴趣的同学阅读王尔敏先生撰写的《淮军志》等研究成果。


姜涛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淮军的兴衰

 
    马克锋老师在姜涛老师讲述完淮军历史后,给同学们简要梳理了近代以来关于曾国藩、李鸿章的历史评价问题。曾国藩、李鸿章是“同光中兴”的核心人物,不仅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作用巨大,还是“自强运动”的领袖人物。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中处理事务的作用也是他人不能替代的,所以清朝政府曾给予两人非常高的评价。后来革命史观出现,两人的历史评价逐渐向负面转变,现代化史观出现后,两人的评价又出现变化。马老师提醒同学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不要忽视政治氛围、意识形态对历史书写和人物评价的影响。


马老师在为同学们分析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历史评价问题

  
    保定最后一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该校由袁世凯奏请朝廷创办,对中国军事现代化有着深远影响。讲解员老师结合展板和陈列文物为同学们介绍了保定军校的兴衰历史及其学员在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贡献。参观的同时,姜萌老师告诉大家,同学们要将淮军公所、天津小站、保定军校联系起来,系统认识从淮军到新军再到北洋军的这一段中国军事现代化历程。


讲解老师在为同学们介绍保定军校的整体情况

 
    随后,师生一行搭上由保定前往天津的火车。尽管一天奔波,略有疲惫,但同学们依旧热情高涨。稍作休息之后,师生们进行了“列车沙龙”。姜萌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直隶总督为何在清末时要常住天津,而不是保定?姜老师告诉同学们,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设立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直隶总督的外交事务剧增。同学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天津发生了紧急的外交问题,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直隶总督若在保定,是很难第一时间处理的。姜萌老师还提醒同学们关注并思考直隶政治中心从保定向天津转移的这种现象。随后,姜涛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历程进行了讲解,并为大家介绍近年军事史的研究趋势,强调军事史研究要与政治史、社会史相结合。随后,姜涛老师又热情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军事史研究的资料”、“汤伯恩的历史形象问题”、“中日两国军事编制的差异”等问题。“列车沙龙”气氛热烈,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正在进行中的“列车沙龙”

 
    第二天一早,师生一行先步行到天津海河上的解放桥。姜萌老师和马克锋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解放桥的建造目的、名称来源和建筑特点。随后同学们沿海河而上,隔岸观看了原英租界工部局大楼等建筑,然后步行前往意大利租界,经马可波罗广场到达梁启超故居。在排队等候时,马克锋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梁启超在天津修建晚年住所的原因。进入故居后,马老师又指出,梁启超乃当之无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以往学者们对其学术思想关注较多,事实上他的经济思想、经济活动亦颇为丰富,但至今相关研究较少。马克锋老师鼓励同学多多阅读梁启超书信等一手史料,“有趣”地发现问题。


马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梁启超故居情况

 
    在随后的参观过程中,姜萌老师结合梁启超的求学情况,为同学们讲解了梁启超的成长经历。在梁启超像前,姜萌老师又对梁启超的评价问题作以补充。他指出:梁启超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人物,要了解梁启超的学术,需要对他的思想、政治活动有一定把握;有人批评梁启超“多变”,实际上“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所体现的知错就改、与时俱进,正是真正学者应有之精神;而且梁启超一生始终不变的,是对于真知的追求、对于民族的情怀,这两点始终贯穿梁启超的一生。同学们还在“饮冰室”匾额下,留下了青春洋溢的合照。


同学们在“饮冰室”匾额下合影

 
    天津的第三站为建于“法国俱乐部”旧址之上的中国金融博物馆。民国时期其周围遍布各种金融机构,繁华不已,该街亦有“民国东方华尔街”之称。讲解员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博物馆的建筑格局,随后分两队带领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国内外各个时期大量的货币、票据等实物,并设有账房、当铺等模拟体验性设施,可谓是一部感性的金融发展史。结合讲解员的讲解,同学们了解了中国货币和股票的发展历程、清末民国时期天津的金融发展情况;同时认识到金融对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的影响,并正确看待李鸿章和袁世凯对中国近现代金融发展的贡献。


同学们在讲解员指引下观察账房工具

 
    午饭后,师生前往溥仪在1924年“北京政变”后在天津的旧居  “静园”。静园原为北洋政府高官陆宗舆在日租界修建的宅邸。溥仪被冯玉祥逐出故宫后,于1929年7月搬至此处,直至1931年11月秘密前往东北。同学们首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溥仪生平史料展”,初步了解溥仪的生平及他在天津的一些详细生活情况,然后进入静园主体建筑,参观各个房间。讲解员结合房间的复原情况,为同学们讲解了溥仪在静园的日常生活安排等,让同学们对这位末代皇帝有了更多的认知。


讲解员在讲解溥仪生平

 
    下午三点,师生乘车前往小站练兵园。小站练兵园是于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奉旨编练“新建陆军处”原址复建的博物馆。清廷为惩鸦片战争以来武备松弛、屡战屡败之弊,令袁世凯在小站设立“新建陆军督练处”,招募新军,采用近代德国陆军制度、装备外国新式武器编练新军。同学们首先观看了关于小站练兵的纪录片,然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结合展板和文物,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了清代军事装备、军制、军服等方面的变化。姜涛老师和姜萌老师也结合展板内容,边走边讲,指出军事编制的改变对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拓展阅读,除了王闿运的《湘军志》、王尔敏的《淮军志》外,罗尔纲的《绿营兵志》、《湘军新志》、《晚清兵志》等著作都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的入门书籍。


姜涛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淮军的军事教育情况

 
    姜萌老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馆内陈列的机枪、火炮等装备实物,直观感受清末新军的现代化程度,改变对于清军士兵“油腻发辫,落后鸟铳”的刻板认知。

     展馆两侧的墙壁上展示着大量近代军事相关照片,像素清晰,但未标明出处来源。有同学提问,这一时期的摄影技术能否达到这样的水平。姜萌老师对其大胆质疑的态度表示肯定,并且鼓励大家认真观察展板、勇于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小站练兵园前合影留念

 
    最后,由于大沽炮台遗址博物馆已经闭馆,师生一行只能乘车游览大沽口炮台遗址。大沽口于明代设防,清代置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南有虎门,北有大沽”的海防屏障。遗址位于海河南北两岸,俗称“津门之屏”。透过车窗观察,由于海水后退,当年高大威严的炮台如今孤独矗立于杂草丛生的滩涂之上,与旁边高大雄伟的水闸和天津港现代建筑形成强烈对比,沧桑之感,扑面而来。虽然未能进入到遗址博物馆,但是此情此景依然有助于同学们建立历史现场感。师生一行最后在滨海站乘高铁返校。姜萌老师告诉同学们,之所以让大家从滨海站返校,也包含着帮助同学们建立历史现场感的设计,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就是从大沽口登陆进入北京的,同学们可以直观感受一下大沽炮台到北京的距离。

     此次课外教学活动以中国近代史为中心,旨在通过考察保定、天津一系列清代、民国的历史遗存,让同学们亲身感知历史现场,将理性思考和感性观察、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帮助同学们对清代至民国的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经济史建立更加直观、深刻的认知与了解。

    至此,2017级本科生为期两年、共计八次的课外教学考查圆满顺利结束。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课堂与课外并重”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课程进度,精心设计路线,由上古到现代,努力为本科生提供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具有学术含量的多元化课外教学。今后,我院将继续完善课外教学实践,努力打造院系品牌,走出课堂,走向田野,回到历史现场,回归历史本位,努力培养学术理论深厚、田野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本科人才。根据安排,2017年级同学将在今年暑假奔赴山西大同考古实习基地,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实习。

文/马小涵
图/曲宇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