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钩沉古事,田野求真——我院历史专业2018年田野考古实习结束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8-09-09 16:09 阅读量:


     2018年8月6日启动的我院2016级历史专业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至今圆满结束。本次实习由考古文博系吕学明、仪明洁、张林虎、丁山(James Thomas Williams)四位老师担纲指导,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洪光老师、喀左县博物馆崔贵华老师和李健老师、北票市博物馆杜志刚老师长驻工地并现场指导了发掘工作,我院2016级本科生和台南艺术大学五名本科生共同参加了本次教学实习。


(放工的学生们)

 
    此次发掘的土城子遗址,处于大凌河上游,位于辽宁朝阳市喀左县山嘴子镇黄家店村土城子屯西南、大阳山北坡台地上。该遗址具有长时段的文化堆积,从夏至早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至战国秦汉,遗址范围大、文化堆积厚、遗迹现象丰富,是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的理想地点。基地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已有五载,其成长与发展得益于国家文物局、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各相关部门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喀左县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长期支持,亦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无私奉献和辛苦耕耘。


(“方”住我们心的地方啊)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是我院本科生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组成部分,用实践丰富课本知识,做到知行合一,赢得了广泛好评。与台南艺术大学的友好合作,也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互进提供很好的平台。今年是喀左基地承担本科生实习的收官之年,老师们耐心、细致地指导同学们的实习工作、关心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同学们更是一直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为人大历史学院历史专业同学们的喀左故事画上圆满句号。

一、田野发掘,实践觅知

 
    截止8月31日田野发掘工作已进入尾声,遗迹拍照和绘图、遗物收集和整理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通过近一个月的发掘实践,同学们充分了解了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和工作流程,也得到了团结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锻炼。 以内涵较为丰富的2T0711探方为例,历史专业的胡若瞳、孙茜两位同学合作完成这一探方的发掘,他们运用老师讲授的地层学知识,在老师们现场指导下通过刮面、切壁、找边确认了包括一座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在内的一系列叠压打破关系复杂的遗迹,同时收获了丰富的遗物,如夏家店下层文化至战国时期的绳纹和素面陶片、动物骨骼、骨镞和青铜镞等。


(丁山老师给同学提供指导)

 
    考古专业的同学们自然也当仁不让。发掘区东部的张镪、池雨溪、刘歌风三位同学与各自的“方友”紧密协作,先后理顺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灰坑叠压打破关系,清理了灰坑底部的积石、猪骨等形形色色的遗存。发掘区西部的孙晓钰同学在“方友”张子瑶同学协助下绘成了本年度第一幅地面积石平面图,陈艺玲同学与“方友”李子然同学也从灰坑中清理出一件较大的绳纹陶釜口、腹、底各部分的残片,并在仪明洁老师指导下使这件已破碎2000多年的陶器再次“站”了起来。


(刮面是个硬功夫)

 
    近一个月来,工地上的新发现数不胜数,精彩纷呈,激励着同学们满怀希望奋战在这片深厚的热土上。 通过近一个月的实习,同学们逐渐克服了连日上工的疲惫感和发掘中的复杂情况带来的焦虑感,熟悉了遗迹发掘、摄影、测量和绘图这一系列流程。大多数探方发现了灰坑、房址、灶等遗迹,出土了石刀、陶纺轮、骨锥、青铜镞、刀币等小件,这些丰富的资料在老师们带领下得到了全面、细致的整理和归档。


(分毫必争)


二、课堂教学,知行合一

 
    为实现考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充分融合,我院田野考古实习坚持“基地课堂教学与考古发掘相贯通”的理念。实习之前,同学们均修读了由魏坚老师主讲的《田野考古学》课程,系统学习了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实习期间,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全过程,而且通过讲座等室内教学形式深入了解考古学。室内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喀左田野考古实习和土城子遗址的基本情况、历年实习的重要进展和主要发现、考古发掘的基本技能如探方发掘方法、探方日记写作和考古绘图等。 在实习开始阶段,吕学明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2014  2017年度喀左田野考古实习的基本情况。我院喀左田野考古实习依托“大凌河上游古代聚落与城址考古”项目,该项目旨在理清大凌河上游古代聚落遗址的时空框架与年代序列,分析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关系,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形态做出贡献。吕老师指出田野考古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同学们掌握田野考古发掘和系统性区域考古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学习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考古报告的编写等。仪明洁老师讲解了有关探方发掘日记写作和考古绘图的基本要求。丁山老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阐明了考古学、人类学的特征和研究内容。


(仪明洁老师讲授古人类学知识)

 
    实习期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吴炎亮老师亲自来到基地慰问同学们,并带来了以《发现致远舰》为题的学术讲座。吴老师从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致远舰及其管带邓世昌的基本情况、对致远舰遗存的水下调查、结合文献和实物资料判定致远舰身份等几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致远舰水下考古项目的开展情况,并对下一年度的经远舰遗存水下调查做了展望。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熊增珑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了以《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及出土玉器》为题的讲座。熊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墓地发现与发掘经过、墓葬及遗物、祭祀建筑遗址与遗物、重要遗物、出土玉器的微痕观察实验等内容,并总结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主要收获。


(吴炎亮老师讲述致远舰的背景)

 
    9月1日,吕老师、仪老师组织同学们前往牛河梁遗址和喀左县博物馆参观学习,先后参观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工作站及其标本库房、牛河梁2号地点祭坛及积石冢群展示馆和喀左县博物馆各主题展厅,得到了省考古所各驻站老师和县博物馆刘雅婷馆长、戴亮老师的热情欢迎和讲解。同学们认真听讲,勤于思考,踊跃提问,收获丰富的考古学知识,也大大开阔了视野,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的良好风貌。


(参观牛梁河遗址博物馆)


三、搭窑盖房,寓教于乐

 
    为使同学们充分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吕老师带领同学们在驻地建造两座陶窑,制作并烧造陶器。从晒土、筛土、和泥、醒泥到亲手捏制陶器、点火烧窑,在体验玩泥的乐趣的同时,也还原了陶器制作的整个流程。泥条盘筑的绳纹陶罐、精致小巧的陶茶杯、高仿的“青铜神树”等等器物不一而足,成果颇丰。


(由一个窑,它的名字叫 “真理”)

 
    在老师们的指导和老乡们的帮助下,大家利用工地西南角一个发掘过的探方,成功搭建起一座门窗、烟道俱备的仿夏家店下层文化土坯房屋。房屋坐北朝南,四壁开窗,耗费三四百块草拌泥方砖,以苇席抹泥加盖茅草封顶,具有良好的防雨防晒功能。和泥、制砖、砍草、砌房,建房的过程充分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也让同学们得到了无穷乐趣。


(喀左“学区房”一期完工,这样的豪宅老师们也要来一张)

 
    为丰富同学们的考古生活,使得实习过程张弛有度,老师们还安排了各种课余活动。 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我们先后为2016级历史专业武喆涵同学、考古专业肖睿思同学和台南艺术大学的王润媛同学举办的生日晚会。师生共聚一堂,把酒言欢。三位同学都许下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并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关爱。 休息的日子,老师们先后两次组织大家前往县城电影院观看电影,并与同学们一同开展排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


(排球场上的简单与快乐)

 
    工地的生活简单朴素,但总是不乏乐趣。或是投身田野实践、沉浸于发掘、绘图、摄影之中,或是动手动脑、学习生存技能,或是酣畅淋漓地打场球,或是躺在铁轨上凝视满天繁星……月余的时光悄悄流逝,大家认真完成了考古实习的任务,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偶尔轧铁路的风采)

 
    9月6日,2016级历史专业本科生和台南艺术大学的同学们搭校车返回了校园。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历史学院本科教学负责人姜萌、考古文博系系主任魏坚、班主任王文婧、院办公室主任吴冰、团委书记郭相宜老师一同来到世纪馆迎接大家的顺利归来。黄兴涛院长充分肯定了大家一个月来辛勤付出下的丰硕成果,为大家感到骄傲和高兴,也希望大家做好开始新学期旅程的准备。魏坚老师教诲大家,这次实习是一个丰富学术知识、拓宽学术思维、增进感情、锻炼社会能力的好机会,这段经历会一直使大家受益。


(人大 喀左 考古)

 
    夏暑退,秋虫鸣,考古实习进入了尾声,离别之际,衷心祝愿即将告别实习生活的我院历史专业同学和台南艺术大学的同学们带着实习收获的技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也祝愿考古的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实习生活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收获!


文/赵凌烟 图/张子瑶、冯埴炜、闫家诚、李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