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华林甫教授解密历史地图的来龙去脉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9-04-11 22:04 阅读量:
     2019年3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六讲如期开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学院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华林甫作了题为《历史地图的来龙去脉》的讲座。讲座分上、下两个部分,一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范畴,二是他所主持的清史地图集项目成果。以下为讲座实录,有删节。

 
【上篇】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与范畴

     首先,华教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史地图和古地图的定义,明确二者的差别。他指出古地图,是古人、近人绘制的“当代”舆地图,比较著名的有:考古发掘的天水放马滩地图、长沙马王堆地图,以及传世的《禹迹图》、《华夷图》、《广舆图》、清朝皇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乾隆十三排舆图,此外还有海内外庋藏的清代各种舆图等。“历史地图”则是指“今人”以历史上某个年代或时期的地理状况为内容所编制的地图,因表现对象为编绘者所在时代以前的历史时期内容,习称“历史地图”。古地图研究属于文献学范畴,其成果多属于古籍整理与研究;而研制编绘历史地图要经过选题、谋篇布局、考证与结论、底图购买、技术路线等环节,是以地图形式来呈现的科研成果,属于学术创新研究。古地图和历史地图有较大差距,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

     在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海内外古地图与历史地图掠影之后,华教授以英国伦敦国家档案馆藏太平天国运动的地图为例,提出“地图史料的价值应与文献史料同”。他认为,尽管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文字史料大部均已被发现并运用,但新发现的相关舆图仍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此基础上,华老师进一步强调: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编绘历史地图和历史地图集是中国舆地沿革之学的优秀传统之一,可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提供除文字史料外更为丰富的研究内容。西晋裴秀主持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历史地图;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首创“古墨今朱”的历史地图编绘法;北宋税安礼的《历代地理指掌图》是留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古人编绘的历史地图集;清代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是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清末民初历史地图集的编绘以疆域、战争、政区为主,这个传统绵延不绝,被1949年以后的历史地图集所继承。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图的编绘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尤其是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简称谭图),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还是学术性与创新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华老师认为,迄今为止的历史地图集大体可分为四类:综合类、专题类、区域类、断代类。专题性的历史地图集包括《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册)、《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等;区域性历史地图集如《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北京历史地图集》(三册)、《广东地市地图集》等。但各类地图集的编绘仍存在非常不平衡的状况,其中省级历史地图集编撰方兴未艾,专题性、区域性的历史地图集也较为发达,断代历史地图则付诸阙如。据此,华教授对照国内外学术界现状,进一步强调应该且有必要弥补断代历史地图集之缺(以清代条件最佳),研制编绘《清史地图集》。

【下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清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

     华教授从研制方法,技术路线,学术考证等方面介绍《清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同时强调了地图作为史料的重要意义。

 
    《清史地图集》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其学术团队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大批师生和学术界同仁。该继承与创新并重,一方面继承传统的考据方法,对绘制在地图上的任何点、线、面,都须由文献(包括舆图)为证,且“孤证不立”,既不能轻易相信任何史料,但又离不开史料,并且提倡扩大史料范围,另一方面,华教授又提出“舆图也是史料”的新概念,兼采地理学的实地考察之法,组织团队成员到全国各地考察,重在通过田野现场解决地图绘制的疑点、难点。

     《清史地图集》图幅包括了全国图、省域图、城市图、失地图、租借地地图等六十九幅,华教授对此逐类展开介绍。讲座现场,学术团队的同学们用四个行李箱搬运来了《清史地图集·释文》材料,供大家参阅,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地图集释文不仅呈现了地图集编绘工作的清晰脉络,更是整个学术团队辛勤探索的重要成果。

     在《清史地图集》的研究基础上,华教授针对现有地图无法反映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界线动态变化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制作QDGIS(清代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想,以进一步方便历史地理学者进行研究。

     华教授图文并茂的讲座,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来自诸多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域、多样主题形式的地图,启发我们注重文字史料和地图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树立做学问应该在不疑处存疑,善于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

 
主讲人简介:

    华林甫教授,历史学博士、地理学博士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学院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曾为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洪堡大学访问学者,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地名学、地图学等。

文/石笑阳
图/邓一帆,石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