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琉璃厂外:明清间江南书店的书籍世界——以17-18世纪日本所存唐船持渡书目录为中心

发布者:转自:清史所 发布时间:2019-07-05 18:07 阅读量:

【政治史研究工作坊第二十五期】赵刚“琉璃厂外:明清间江南书店的书籍世界  以17-18世纪日本所存唐船持渡书目录为中心”

 
    2019年7月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举办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第二十五期讲座活动。讲座由美国阿克伦大学历史系赵刚教授主讲,题目为“琉璃厂外:明清间江南书店的书籍世界  以17-18世纪日本所存唐船持渡书目录为中心”。讲座由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鹏教授主持,曹刚华教授任评议人,清史研究所杨念群、祁美琴、董建中、胡祥雨、曹雯、毛立平等老师和部分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赵刚教授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俄亥俄州阿克伦大学历史系,从事明清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清朝向海洋开放:重思1684-1757年清朝海外贸易政策》(The Qing Opening to the Ocean:Chinese Maritime policies 1684-1757)等。

 
    本次讲座中,赵刚教授通过分析东渡日本的清代文献及其目录,突破国内现存材料的限制,探讨康雍乾时期江南书店针对“精英藏书家”之外的普通读者的售书状况,以此探讨17-18世纪思想学术变动的走势。

     现存的清代出版文化材料主要可分为遗留的典籍和清人编写的书目两大类,但大多反映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与精英藏书家的偏好,与书籍市场实况存在差距。赵刚教授以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的销售情况为例,说明顾的学术影响之盛并非如传统著作所述,而清代学术发展和转型远比传统学术讨论想象的复杂,考据学的崛起远不如后世料想得顺利。

     所谓唐船持渡书目,即明清之际以来中国输往日本图书的目录,主要由书商大宗采买,考虑销路而非文人品味,因此更能反映出以出版业极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代表的国内书店所售书籍的情况,从而保留一些“盛清文化世界己经消失的侧面”。在此之前,日本知名学者大庭修已对唐船持渡书目作出研究,但更关注当时日本朝野对中国书籍的反应。赵刚教授结合多种材料,分析了李贽著作在明清易代之际的传播与禁毁,认为以李贽为代表的晚明学者在明亡近百年后的康雍乾时期仍具有较大影响力,令统治者深感不安,可能是清代种种文化政策的成因之一,可惜这种影响力至今尚未为学界所重视。

     传统明清思想学术叙述中将往往将明清思想脉络归纳为晚明、明清之际和乾嘉三个泾渭分明的阶段,赵刚教授却指出,晚明和盛清的思想文化之间也许并不存在清晰的时间界限。明清易代,尽管政治语境发生剧变,考据学逐渐成为主导,但晚明思想的影响力仍得以延续和伸展。17-18世纪在清代江南和日本长崎之间往来的书商所留存的唐船持渡书籍及其目录,不仅展示了中日文化交流情况,更补充了当时知识和文化世界的多重面貌,有益于发掘中国思想和书籍人文世界的新维度。
     评议人曹刚华教授称赞赵刚教授以17-18世纪日本所存唐船持渡书目录为中心探讨书籍史、阅读史的视角独具价值,这些材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在售书目实况与文人精神思潮,则可通过更细化的书目分类和量化统计分析,进行更深入地考察。在场的老师们也分别就感兴趣的问题与赵刚教授进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讲座圆满结束。

通讯员:李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