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奔腾的思想之河:唐纳德·沃斯特赠书仪式暨《帝国之河》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6-22 16:06 阅读量:
     2018年6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举办的“奔腾的思想之河:唐纳德·沃斯特赠书仪式暨《帝国之河》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文献馆成功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十位学者,以及来自译林出版社、《光明日报》、《读书》、《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的各位文化传媒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为张建明副书记在赠书仪式上致辞

 
    在赠书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教授首先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唐纳德·沃斯特教授的无私捐赠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2012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六年来的工作表示肯定,指出,一个学术机构的成长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成员之间的互动,二是机构的文献建设。而沃斯特教授此次捐赠的大量环境史、生态史领域的专著以及与世界史、美国史、美国西部史有关的各种著作,将对我校相关的学术研究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学院黄兴涛院长在致辞中则介绍了沃斯特先生捐赠这些图书的初衷、经过和曲折,表示将会很好地保管和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图书。他高度赞扬了沃斯特教授对人民大学历史学学科建设的贡献,认为他除了帮助人大建立了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史研究中心并促其不断健康成长之外,还站在星球史的高度,倡导新世界史,促成召开了“什么是世界史”的重要会议,有益于推动国内世界史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帮助提升历史学院的国际化水平。

     沃斯特先生则回顾了他与这批赠书之间的渊源,将其视为生命的重要组成。他表示,自己捐赠这批藏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生态史研究中心的建设,同时,也是为了表示对人民大学的感激之情。他还对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运送这批书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了衷心的感谢。赠书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主持,生态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侯深副教授担任翻译。


图为唐纳德·沃斯特教授在赠书仪式上致辞

 
    赠书仪式后,与会人员前往历史系尚钺资料室,参观了沃斯特先生捐赠的两千多本藏书。随后,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希教授做了题为“Donald Worster: Rebel, Thinker, Humanist and Transnationlist”的主旨发言,高度赞扬了沃斯特先生的学术成就,认为沃斯特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学者,他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激发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反思人类自身的命运。


图为与会学者参观唐纳德·沃斯特教授赠书

 


图为王希教授做主旨发言

 
    此次会议的主体部分是沃斯特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帝国之河:美国西部的水、旱与成长》中译本的新书发布会和学术座谈会。译林出版社陈锐编辑简要介绍了《帝国之河》一书译稿的编辑工作,对沃斯特先生的学术造诣以及译者侯深副教授的精彩翻译给予高度赞赏。沃斯特教授扼要介绍了其写作《帝国之河》的初衷及其具体内容,强调他对自然控制与权力重组之深层关联的新思考。侯深副教授深表赞同,认为这部著作将一个代表着权威和压迫的“帝国”意象同美国西部一个代表着自然与自由的“河流”的存在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极具启发意义。

     新书发布会后举行了数个回合的讨论,主题分别为“他乡之水”,“自然之问”,“身体之际”,“思想之流”与“跨界之思”。在以“他乡之水”为主题的讨论中,都柏林三一学院海洋环境史家Poul Holm教授,探讨了《帝国之河》一书中的涉及的理论、资本主义、技术、人性、市场等问题,认为沃斯特先生与魏特夫之间形成了一个对话,并对人类的未来有重要的思考。教育部长江学者、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认为沃斯特的著作对思考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天津师范大学曹牧副教授认为,在20世纪,“自然如何导致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统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自然之问”的讨论在此次会议中非常重要。清华大学梅雪芹教授认为,由沃斯特先生等学者开创的环境史,为历史学提供了“一元多维”的历史解释模式,并且我们应该从沃斯特先生对环境史的定义中去寻找与环境史有关的问题的答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的舒建军老师则关注环境史与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史之间的联系,并联系具体的中国史实阐释《帝国之河》中体现出的相关理论。北京师范大学贾珺副教授认为《帝国之河》第六章中关于“帝国”的定义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称赞了沃斯特先生在环境史领域做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高国荣研究员提到了《帝国之河》引起巨大反响的三个原因:一是对美国西部开发史作出了新的解释;二是涉及了马克思、魏特夫等学者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三是有深切的现实关怀和道德伦理诉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宋云伟副教授认为沃斯特先生的这本书以哲学的视角,从技术、西进运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对以往的思想进行了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王瓒玮博士认为美国与日本一样,都存在着一种“现代性的想象”,而《帝国之河》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这种想象。

     在“身体之际”的讨论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付成双教授对《帝国之河》一书中涉及的西进运动和资本主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赵秀荣教授向沃斯特先生提出了若干自己在阅读《帝国之河》后的困惑,沃斯特教授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曹志红博士对中国西部大开发与美国西部运动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反思,并结合自身研究中国古代动物的经历,认为这本书有助于启发她从环境史的视角研究疾病、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思想之流”的讨论中,黄兴涛教授认为《帝国之河》是一本具有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切实的反思精神的高水平著作,体现了“史学三长”和沃斯特先生高超的历史书写技能。其对“水”这样一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广泛存在进行探讨,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且具有一定的中国视野;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可以与潘光旦的“中和位育”的观念形成一定的对话;其批判与反思主要针对启蒙文化以来的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姜萌副教授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反思了中国大陆对现代性的迷思。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高波博士则认为《帝国之河》一书体现了环境史与思想史的互动,并希望这样的互动能够体现在今后的中国史研究中。在“跨界之思”的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朱浒老师认为《帝国之河》与《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存在某种相似之处。清华大学曹寅博士讨论了《帝国之河》对于研究印度旁遮普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萧凌波博士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向沃斯特先生提出了一些疑问。

     随后,在“漫谈之乐”环节中,许海云、金永丽、胡恒、古丽巍、林展、杜宣莹、邱靖嘉、王文婧、张亦冰等老师都提出了自己对《帝国之河》一书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疑问。沃斯特先生针对上述问题,有选择性地予以回答。
     最后,夏明方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帝国之河》一书,认为该书对“治水社会”的创造性研究,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更加复杂的维度重新思考美国这样一个“自由社会”的存在。此外,夏明方老师还论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帝国等问题,并与其他学者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在气氛热烈的讨论中完美落幕。 


图为“奔腾的思想之河:唐纳德·沃斯特赠书仪式暨《帝国之河》学术研讨会”全体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