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出土文献与历史学研究:7-13世纪”博士生工作坊在我院举办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4-07-14 22:07 阅读量:
     2014年7月7-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出土文献与历史学研究:7-13世纪”博士生工作坊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行。


 

     本次工作坊为期四天,前三天为授课与讨论阶段,最后一天为参访。正式学员四十名,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二十八所高校。参加工作坊的旁听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计30余名,分别来自北京地区各高校及南开大学等。

    7日上午,工作坊举行了简短的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邓小南教授主持,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与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分别致辞。他们一致表达出加强两校学术合作的愿望,希望两校唐宋史学科在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的合作更加密切而富有实效。

    开班仪式之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郝春文教授带来工作坊首讲讲演  “敦煌文献与中国古代史研究”。郝教授介绍了敦煌文献的基本情况及其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价值,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并通过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从冲突走向融合的个案,对上述话题进行了深入讲解。他提倡要从整体上把握敦煌文书,并将其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最大限度激活其中蕴含的学术信息。

    7日下午,荣新江教授以“从葬具到史料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西域史的新篇章”为题,向学员介绍了吐鲁番文书的整体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在荣教授带领下,通过对阚氏高昌永康九年、十年送使文书,S.2078V习字等文书的阅读与分析,学员们对吐鲁番文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8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朱玉麒教授讲授“燕然未勒归无计  古代纪功碑的新认识”。朱玉麒教授从纪功碑的起源谈起,依次介绍了汉代、唐代的西域纪功碑。在此基础上,朱教授分析了汉唐西域纪功碑对于西域战争形势的反映作用,并认为清代西域纪功碑是汉唐的发展,平定御碑在立碑战地之外被立碑太学,是值得关注的现象,类似现象还见于宋代“大观圣作之碑”。最后,朱教授提出,历史学应注重史料,并联系当代。

    8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史睿研究员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叶炜副教授一起讲授中古时期墓志的相关问题。史睿研究员讲授了中古墓志的价值、局限以及研治方法,叶炜副教授则以北周王光及其妻叱罗招男的墓志,以及安史之乱后武官职位与散官阶的不匹配现象为例作具体讲解,认为要将出土史料与传世文献形成连结关系,并时刻保持问题意识。

    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刘后滨教授讲授“唐代制度史研究的新取向:《天圣令》与政务文书的结合”。刘后滨教授的讲授分为三个部分,即:“律令与文书  研究政务运行机制的史料基础”、“从政务运行切入的制度史研究及其方法论转型”及“《天圣令》与政务文书相结合的三种可能途径”,主张将《天圣令》等律令与出土文书结合起来,通过互证来提出新问题,或解决一些以前被忽略的问题,以深化对政治制度史的研究。

    随后,徐谓礼文书的整理者包伟民教授为学员带来“徐谓礼文书整理工作简介”的讲演。包伟民教授首先承接刘后滨教授关于通过新出文献“激活”相关史料的话题,提出“激活”的功夫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训练,需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和社会状况有所了解,尤其了解一些晚近的较为具体鲜活的历史有助于理解更早时期的历史现象。随后,包伟民教授向学员介绍了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的基本情况以及整理过程。

    9日下午,邓小南教授主讲“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阅读举例”,带领大家依次阅读了徐谓礼文书中包含的三种文书类型  录白告身、录白敕黄及录白印纸,通过仔细地释文与分析,带领学员认识徐谓礼文书的面貌、价值以及相关的制度史问题。邓小南教授指出,我们要将徐谓礼文书与徐谓礼及其夫人的圹志以及其他文献结合起来,要以“结合文书看制度、结合制度看文书”为宗旨。

    以上课程之外,工作坊举办期间的每个晚上都安排了学术训练和交流。学员被分为四组,每组配备两至三位辅导老师,就主讲教师涉及的话题与材料进行讨论与交流。这种听课与讨论结合、同时设置授课老师与辅导老师的模式,使学员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工作坊主题的学习和训练之中。

    9日晚,工作坊在人民大学人文楼三层历史学院会议室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结业仪式,由刘后滨教授主持。台湾清华大学的许凯翔及武汉大学的吕博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两位同学在向工作坊老师致谢的同时,也提出如邀请台湾学者授课、希望交流继续的期许。人大历史学院李全德老师代表主办方对工作坊的主办经验进行了总结。

    邓小南教授与包伟民教授分别代表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致辞。邓小南教授提出,本次研讨班的成功是大家集体努力的结果,感谢所有参加本次工作坊的同学,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包伟民教授提出,这次工作坊是交流的好机会,应该成为新的思考的起点。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田浩(Hoyt C. Tillman)发表了感言。田浩教授戏言,作为外国人,自己可以说是一个“旁观者”。从“旁观者”的眼光看,本次工作坊与国内许多会议不同,不走过场,既有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唐宋史学科的合作、历史学科与考古学科的合作,又体现出台湾与大陆、大陆学界与欧美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体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合作潜能。同时,田浩教授也教导学员,作为历史学研究者,要有长时段视野,保持问题意识、角色意识和学术志业,积极交流与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出席了结业式,代表学院向参加本次工作坊的老师表示感谢。他提出,这是人大历史学院与北大首次以工作坊的形式合作,很有意义。结合他本人的研究领域,黄兴涛教授指出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是对二重证据法的呼应,通过文书解读时代,具有重大价值。黄兴涛教授肯定了参加本次工作坊的学员的学术水平与学术潜能,并表达了希望本次工作坊能使各位博士生更快成长的期望。同时,他宣布了人大历史学院扩大团队以及创办《唐宋历史评论》学术辑刊的计划,真诚地呼吁在场老师与同学的支持。

    本次工作坊讲授课程以及带队辅导的老师,除却主办方外,还来自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以及中央党校等多家单位,正是多方合作,共同促成了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

    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马利清老师带队,参与工作坊的老师与学员考察了河北曲阳田庄大墓及北岳庙。

    主持曲阳田庄大墓发掘工作的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春长研究员,在现场为大家作了详细讲解和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