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清华大学王忠静教授做客“灾害与社会”系列讲座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8-12-04 16:12 阅读量:
     稿件来源:清史所

     2018年11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灾害与社会”系列讲座第十讲在人文楼四楼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王忠静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河西走廊地区流域治理的范式及启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教授主持。

 
    王忠静教授以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以及黑河流域环境治理为例,分析了流域内水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根据多年来参与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了河西走廊地区流域治理的两大重要范式,继而总结出在这一治理过程中所获得的深刻的社会学启示。

     王忠静教授首先分别介绍了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以及黑河流域的降水分布、行政区划和地形地貌等情况。他结合历史文献考据和卫星遥感技术,勾勒了石羊河流域自史前到当代的环境变化,指出该流域在治理之前,面临下游绿洲的逐渐萎缩空化,水量急剧减少的严峻形势,而位于下游的民勤县居民也因环境不断恶化导致生活更加贫困,甚至出现了“生态难民”。同样,疏勒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由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复杂因素遭受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集中表现在月牙泉的破坏和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萎缩。在此背景下,王忠静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上述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根据流域内的社会历史和水文状况制定了解决方案。他们吸收借鉴社会科学领域的“公地悲剧”、“科斯定理”等理论范式,分析指出,社会发展引起了居民水资源利用方式变化,进而导致水在上、中、下游的分布情况发生变化,引起流域内绿洲重心自下而上的迁移。他们还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绘制出了绿洲演化的生态警戒线。王忠静教授指出,解决石羊河流域的危机,既要改变当地以农为主的经济社会结构,又要增加当地人均水资源量。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水资源的产权必须要明晰配置。他以讨赖河、黑河、黄河治理为例,梳理出水权分配方式从“时间水权”到“水量水权”的变化经过,认为由于水库建设和机电井技术的发展,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位下降,水循环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原有水权分配模式失效,该流域的水权分配应从维护社会秩序入手,从时间水权过渡到水量水权。为此,则必须探索和引进节水灌溉、水资源配置、治理措施保障、水权交易等关键性技术。

     王忠静教授欣慰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河西走廊流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黑河流域的居延海、胡杨林等美丽景观已重现于世,月牙泉也已不再萎缩,石羊河流域由于“人努力,天帮忙”,生态状况大为好转,生态治理也帮助当地居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他强调,开展河西走廊流域生态治理,旨在重建用水秩序,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树立实施规划的坚定信心,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培养居民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同时指出,流域生态治理产生的技术和经验还可以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但河西走廊流域治理中形成的大棚技术、机井开采智能控制技术、水权分配技术等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广泛应用,仍有大量工作值得继续深入开展。他表示,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转型都可能再次使河西走廊流域内水资源系统恶化,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大规模动荡,如何推动进入“后治理时代”的河西走廊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值得学者、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和思考。

 
    夏明方教授对讲座作了总结。他指出,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研究者必须同时考虑自然与人文因素。故而生态修复要有更长远的眼光,不能仅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考虑人与人的关系。王忠静教授的研究工作,将自然与人文进行了有机结合,把数据放到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观察、检验和分析,得出了更加真实可靠的研究结论,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治理成果。他认为,王忠静教授所强调的“技术”,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包括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这表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完全可以有更广阔的合作舞台。他勉励有志于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同学,要善于运用历史的视角看待问题,历史绝不仅是对过去的研究,而是对一切变化的探索,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自然与社会相结合,加强对当代中国水利史等相关问题的关注,生发出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路径。他代表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对王忠静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并欢迎王忠静教授及其团队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

     随后,河北大学郑清坡教授、山东大学贾国静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光伟副教授等就黄河流域和白洋淀地区环境治理、黄河含沙情况、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与王忠静教授作了交流。王忠静教授还回答了在场同学有关水权分配操作机制、政府水利管理等问题的提问。讲座中,王忠静教授精湛的技术水平、深厚的人文情怀、强烈的忧患意识令到场师生深受教益,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图/文:宋儒、马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