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22日,为期三天的第四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与中国北方古代文化研究学术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主办,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协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英国、比利时、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各主要考古教学与科研机构的60余位杰出学者参加。
10月20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副处长王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布里亚特共和国国立大学教授亚历山大·策比克塔洛夫、乌兰巴托大学教授额尔德尼巴特尔、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杨建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系主任魏坚等学者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常务副书记吕学明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会议分设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中心两个研讨会场,分别围绕“发现与研究”、“宗教与艺术”、“文化与技术”、“互动与交流”四个主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们就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工作进展,以广泛而多样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展开学术报告。
在代表学者们与会议筹办团队的默契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两天的会议紧张、热烈、进展顺利。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介绍与展示了在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和整个中亚地区最新的考古工作和研究进展,从不同视角、维度出发,采用多学科方法分析与研究不同区域和时代范围内的城址、聚落、墓葬以及考古发现的遗物等,部分材料为首次公布,充分体现了欧亚草原文明研究的前沿性、多样性和广泛性。更重要的是在本次会议中,跨国的交流与合作成果有了更多的体现,从而进一步形成更为广阔学术视野,这是当今考古学研究应当具有的重要内容。
10月21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闭幕仪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王立新教授,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安德鲁·帕列科夫研究员,蒙古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查干·特尔巴图研究员做了研讨会总结发言。魏坚就本次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他表示,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学者来源广泛,学术层次高,研究领域宽,是一次真正高水平、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盛会。通过本次会议,各国学者之间能够更加密切的合作和交流,互相信任和帮助,不断扩大人才培养和跨国学术研究,为今后欧亚草原地带古代文化研究奠定了一个更为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会议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同时又立足于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次考古学前沿动向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国际学术团体以及各国家间的典范性合作,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相契合,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也逐渐走出国门,对丝路沿线地带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教学工作,此次会议的举办推动了“一带一路”相关研究走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魏坚进一步指出,当今学术研究应具有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更深入地探讨欧亚草原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
10月22日,在主办方的带领下,各与会学者至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进行考察。
本次会议将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收集资料并在2020年出版会议论文集。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