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我院2016级本科生赴安阳邯郸实习考察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6-11-16 09:11 阅读量:
     为深入贯彻新生研讨课“知行合一,以行促知”的教学理念,11月12-13日,历史学院组织2016级本科新生33人赴邯郸、安阳两地开展教学实习活动。本次考察的路线以两地的文博场馆、考古遗址为中心,主要包括磁州窑遗址、南响堂山石窟、邺城博物馆、磁州窑博物馆、殷墟博物馆、三杨庄遗址等地点。本次实习考察由皮庆生副院长等老师带队,历史学院相关专业的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参加了此次考察。
 

 
    本次考察方案由历史学院院领导亲自牵头设计,带队教师就考察的任务、要点、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须知等问题对本科新生做了详尽的说明,并事先与考察地主管部门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得到了河北、河南两省文物所的大力支持,为本次顺利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师生观摩邺城复原沙盘)

 
    与此同时,针对本科新生文物古迹考察经历较少,相关知识储备欠缺的现实特点,历史学院的新生研讨课采用“资深教授+青年教师”的双导师教学方式,在行前半月至一周左右的时间内给新生布置适量的参考书目进行提前阅读,并确定范围适当、难度适中的各类议题分发给各个学习小组开展讨论。

    带队老师们在考察途中始终倡导同学们努力在实际的历史情境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次考察努力让同学们充分主导、参与考察过程的各个环节,学会审问慎思,在“游”中乐“学”。 


(皮庆生老师和学生讨论碑刻问题)

 
    在考察沿途的各个地点,处处可见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交流的身影。在磁州窑遗址,同学们在听完讲解员对馒头窑基本情况的介绍后,马上对烧窑原理、制陶燃料来源、上釉工艺等细节问题开展进一步追问;在南响堂山石窟,同学们在仔细观察中心方柱塔庙窟的结构造型后,对北齐造像模式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展开了讨论,还有同学对高欢“虚葬”的位置提出了质疑,并把问题记录下来留待日后深入研究;在殷墟博物馆展厅,同学们对海贝货币使用的有效性、狗肉作为殷商时期人类食物的证据等问题与讲解员进行了交流;在三杨庄考古遗址,校外专家带领大家一起对汉代村庄的形成、聚落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考察结束后,参与考察的同学还将提交考察心得和专业性的学术报告。 


(同学们认真观摩陶瓷工艺成品)

 
    邀请校外导师、打造校外智库、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机制,是近年历史学院新生研讨课的另一大特色。校外导师为现场考察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助力,为历史学院师生在外地行动的深入提供了诸多便利。

    在本次考察活动中,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立忠、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等专家分别受邀为实地考察的新生做了讲解。在磁州窑遗址,刘立忠老师指出,陶瓷工艺不仅仅意味着“缸盆瓦罐”,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重大艺术和科技成果。与陶瓷工艺紧密相关的硅酸盐技术,仍在当今世界工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殷墟博物馆,唐际根老师根据自己多年考古发掘的实际经验,结合许多生动的现实案例,向同学们强调了证据在考古发掘中的重大意义,并通报了殷墟考古的最新学术动态,介绍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设计的主要原则。 


(唐际根研究员向师生讲解殷墟遗址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历史学院一直在积极努力开辟生动有效的“第二课堂”,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循序渐进、专业互补的教学实践体系,学院在本科实践教学工作不断进取、锐意改革,并且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方针,有效整合利用各类人才资源,推动建立各类高质量的校外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同时积极探索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本科教育的新模式。在本次考察的过程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海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项目处副处长贾金标、峰峰矿区文保所所长张林堂、内黄县文物旅游局局长焦国建、磁州窑博物馆馆长赵学锋、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等文博机构单位领导和专家也提供了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