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寄情山川田野,行笃知之益明——历史学院2015级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结束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7-11-12 10:11 阅读量:
     2017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15级本科班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考古实习,在James Williams老师的带领下顺利返校,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与仪明洁老师前往迎接,受到同学们热烈欢迎。本次返校,标志着我院大三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正式结束。
 


图一:返校前吕老师、James Williams老师与考古系同学的合影

 
    此次发掘的辽宁喀左土城子遗址,地处辽宁西部的大凌河上游,位于朝阳喀左黄家店村土城子屯西南,大阳山北坡台地上。其年代从距今数千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延续到战国秦汉,具有遗址规模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发展较为连续、遗迹现象丰富等特点。本次考古发掘工作在前几年发掘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土城子遗址区深入布方、发掘,同时对考古实习的学生辅之以考古学理论教学和田野实地发掘能力的培养,对同学们包括田野技术操作和综合研究素养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在本次考古实习当中James Williams老师在野外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后还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田野调查的实践。


图二:发掘区航拍图像

 
    一、田野务本,本固道生  考古实习基地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喀左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于2014年正式设立,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作为我校首个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与“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在设立之初即受到了学校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国家文物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兄弟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

     自2014年以来,在全系老师的辛勤努力与当地政府的通力协作下,考古实习基地的设施条件不断改进,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喀左考古实习基地的食堂、学生宿舍、资料整理室等基础场地设施,为考古师生提供了一个条件完备的实习环境,使得同学们能够全身心投入田野发掘工作。历史学院副院长吕学明教授还长期在基地陪伴和指导同学们进行发掘和整理工作。


图三:实习基地鸟瞰

 
    为深入了解实习基地的学习生活条件,8月21日至22日,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党委书记刘后滨教授、历史系邱靖嘉老师、科研秘书李静老师专程来到辽宁喀左田野考古实习基地探望和慰问考古实习的师生。8月30日,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更是亲临发掘现场进行指导。正是在院系领导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喀左考古基地迅速发展,日益完善。


图四:黄兴涛院长与同学们交流实习心得

 


图五:刘后滨教授了解考古基地情况

 


图六:魏坚教授指导大家区分遗迹单位的叠压打破关系

 
    二、兵马未动,理论先行  田野考古教学培养

     我院的田野考古实习工作始终坚持“先课堂教学后田野发掘”的教学安排,参与实习的考古文博专业本科生,均已修读了“田野考古学”、“考古学概论”、“考古绘图”、“考古技术”等相关专业课程,掌握了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各种野外操作。为了更好实现学科融合,实现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我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也均修读了“田野考古学”课程。

     同时,考古文博系已经建立一支高水平考古学专业人才队伍,在野外发掘的过程中亲临指导。本次考古发掘工作的带队老师由吕学明、张林虎、James Williams、仪明洁老师组成,四位老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当地考古研究所的三位老师相辅,在同学们的考古实习中起到了引导学习的重要作用。同时,历史系系主任兼15级本科班班主任王大庆老师还陪同同学们在工地实习十余日,为同学们的野外发掘加油鼓劲。


图七:王大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刮面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专业兴趣,提高理论修养,实习过程中还举行了多次室内教学。吕学明老师简单总结了土城子遗址所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代表性遗址。James Williams老师介绍了2015年至2016年大凌河上游聚落遗址的考古调查情况。仪老师讲授了田野考古工作中探方日记的写作、考古绘图等基本技能。

     除此之外,本次考古实习还有幸请到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吴炎亮老师为大家开设题为“发现致远舰”的讲座。辽宁省考古所的熊增珑老师则主要介绍了辽宁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考古重要收获与认识,包括墓地分布与布局、墓地中的出土遗物等知识。


图八:辽宁省考古研究所马老师正在指导同学们辨别遗迹单位

 
    三、躬行田野,实践真知  田野考古发掘

     田野考古发掘从8月4日持续到9月27日,在为期近两月的考古实习工作中,同学们在工地上躬身实践,勤学好问,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考古发掘。发掘的第一步是对遗迹现象的观察和划分,如灰坑、房址、地面灶、沟等。遗迹发掘是田野考古过程的核心。本次发掘主要出土物为陶片、人类及动物骨骼,同时也有石器和青铜制品。同时,夹杂炭粒校多的土壤可以采取浮选的方式进行植物考古学研究,大块炭样可以进行测年以判断遗迹的年代。遗物收集后,需要对发掘出的陶片、动物骨骼等进行基本清洗、整理和统计,并在数据的基础上,整理发掘记录归档。

     同学们在日复一日的刮面、切壁、挖土、找边练习中提高专业能力、沉淀周身性情、磨练心性意志,也从遗址发掘过程中对动植物遗存、土壤、碳等样品的收集与提取环节深切领会到考古学中多学科综和的特点。


图九:同学们在实习中认真刮面

 
    本次考古亦顺应时代新发展,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全面应用了全站仪、RTK等多种高精度测手段记录空间信息,也利用航拍飞机进行发掘区记录和建模。

     四、山水之间,文明探寻  田野考古调查

     除了基地田野实习发掘外,James Williams老师还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为期十天左右的田野考古调查。早上同学们分成两小组调查,逢山开路,遇水过桥,沿途收集陶片等古代遗物,并在地图上进行位置标注。回到基地后,同学们对遗物分类整理断代,并利用AutoCAD等软件对采集区进行分类统计。

     同学们自备午饭和水,饿了,就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吃点东西;困了,就躺在玉米秸秆上歇一会。午饭时间虽然短暂,但席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10月20日,吕老师、丁山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最后一座山的调查,面对好山好水,同学们尽兴而归。至此,2017年考古调查保质超量完成任务,圆满结束。


图十:考古系同学们在调查中翻山越岭

 
    五、寓学于娱,内外联动  多彩课外学习活动

     为了丰富考古生活,吕学明老师还积极组织同学们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其中,最有趣的是亲身体验陶器烧制。亲手烧制陶器,在实践中了解陶器的制作方式、装饰手段、烧制程度,是实验考古的一部分。从大家动手操作搭建陶窑,到一起制作陶器,最终烧制成型,在不断的实验中磨合和进步,充满挑战而又妙趣横生。


图十一:同学们体验制作陶器

 
    除了基地的学习活动,同学们走出教室,前往多地参观考察。历史学院全体同学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牛河梁遗址、牛河梁考古工作站、喀左县博物馆,营造教学氛围,开阔学术视野,全方面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图十二:牛河梁遗址二号积石冢全景

 
    此外,考古文博系的同学们还在吕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宁城考古工作站、敖汉旗博物馆、朝阳北塔博物馆、朝阳地质博物馆。辽西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址丰富,从公元前八千年的小河西文化,到兴隆洼、赵宝沟文化、再到红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辽西地区文化一脉相承,既有本身的特点,又在与中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展现其独特而又斑斓的魅力。


图十三:吕老师在宁城考古工作站为大家讲解陶器样本

 


图十四:同学们认真倾听讲解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和支柱。离开了田野考古,考古学将失去其活力和科学性的源泉。而历史学与考古学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发展,又为传统历史学的发展注入了多元的生机。历史学院在近年一系列多元化的本科生专业实习中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未来我院将继续加强与校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完善丰富实习内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继续为本科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实习,为培养掌握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专业人才而不断努力。 


图十五:同学们在田间合影留念

 

(文/曲宇蒙、季昊亮 图/王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