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12日,“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 2018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承办,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协办。来自全国各地历史地理研究机构的共两百多位研究人员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宫辉力、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吴松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先后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后滨主持开幕会。
张建明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概况,并强调了历史学科在人文学科中的重要价值。他提到,人民大学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悠久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史学研究重镇之一,推动了如清史纂修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启动与实施。他强调,历史地理学在人民大学历史学各学科中相对比较年轻,发展的短短十余年时间形成了一支人数不多但非常精干的研究团队,承担了《清史地图集》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这对于完善人民大学历史学科的学科布局与加强清史学科的传统优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次历史地理学界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希望大家今后多多关心人大的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关心人大的历史学科发展,同时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继续提升历史地理学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中的学术影响,进一步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以无愧于新时代国家与社会对历史地理学科的期望与要求。
本届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分为特邀报告、大会报告和小组讨论三部分。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作为特邀报告人,在《近代历史地理研究的任务刍议》的报告中回顾了《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编著的缘起,指出研究近代历史地理情况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变化,提出了历史地理学界应加深近代历史地理研究的殷切希望。
共有十二位学者作大会报告。大会报告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史研究所教授华林甫向与会者介绍了人大清史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史地图集》编绘研制指导思想、技术路线与实际成果以及未来的工作设想,并从全世界已有历史地图集的前沿来分析其发展趋势,呼吁学术界大力展开各种历史地图集的编绘研制。北京大学教授唐晓峰、复旦大学教授吴松弟、武汉大学教授徐少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士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社教、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侯甬坚、暨南大学教授郭声波、西南大学教授蓝勇和复旦大学教授张伟然等先后作报告。
参加本次会议的学者共211人,收到论文全文140篇。研讨会分为七个小组,于8月11日下午和12日上午进行论文发表和讨论。小组讨论的主题分别是:古地图研究与历史地图绘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演变;历代疆域与域外地理;历史聚落形成过程;历代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历史时期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地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在两个半天的讨论中,学者们从各自研究专长汇报了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研究成果。从本次研讨会收到的研究文章看,参会学者广泛涉及了诸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构建、重要历史事件的地理环境考察、古地图的实证分析与历史地图的绘制总结、人类活动与水环境互动关系等。评议人针对各篇文章的点评有助于文章的进一步修改。历史地理各分支学科与全国各地学者在本届研讨会平台上的深入交流,将进一步促进历史地理学向更深层次与更广领域推进,形成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在举办研讨会的同时,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在人文楼一层大厅布置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近十年成果展”。全国十八家主要历史地理学研究机构提供了介绍各自机构研究情况与学术成果的展板以及重要图书,展示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界近十年的重要成果。8月9日,吴松弟参加成果展开幕式并就历史地理学进展等相关问题作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