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主办,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四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与中国北方古代文化研究学术会议的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特邀请俄罗斯联邦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员帕列科夫·安德烈·甫拉基米罗维奇博士和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研究员玛丽亚·敖其尔·戈尔亚耶娃博士,分别于会议前后举行了两期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古系列学术讲座。 第一期学术讲座“青铜时代和斯基泰时期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考古”于10月15 1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召开。本次讲座邀请俄罗斯联邦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员帕列科夫·安德烈·甫拉基米罗维奇博士主讲,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师权乾坤博士担任现场翻译。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系主任魏坚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副教授王晓琨、副教授陈晓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等京内外学者,及众多人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讲座内容丰富精彩,研究方法新颖。现场座无虚席,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郁。
帕列科夫研究员
魏坚教授主持讲座
韩建业教授发言
本次讲座为期三天,共安排六场。分别为“米努辛斯克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及考古研究史”、“中亚阿凡纳羡沃文化及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发展特征”、“奥库涅夫文化现象”、“安德罗诺沃文化在叶尼塞河中部的扩张”、“青铜时代晚期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卡拉苏克文化”及“斯基泰时期米努辛斯克盆地的文化面貌及发展-塔加尔文化”。帕列科夫研究员从米努辛斯克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该地区考古学史出发,按时间脉络系统的梳理了米努辛斯克盆地在青铜时代和斯基泰时期各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对这些文化做出了纵向与横向的对比观察。
米努辛斯克盆地连接东西方世界,其地理意义与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新疆具有相似性。中外学者就此围绕相关问题频繁互动,讲座现场气氛热烈。魏坚教授对此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内涵丰富,具有独立观点,汇聚了考古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第二期学术讲座“欧亚草原上的古代骑士”于10月23-25日在人文楼举办。讲座邀请了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研究员玛丽亚·敖其尔·戈尔亚耶娃博士主讲,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师权乾坤博士担任翻译。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系主任魏坚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晓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贾衣肯等学者,及众多人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讲座内容新颖而富有学术气息,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玛丽亚研究员
“欧亚草原上的古代骑士”学术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同样为期三天,共安排六场。内容分别为“游牧民族史上的欧亚草原-自然、文化和历史现象”、“公元前6世纪晚期-前3世纪黑海北岸的斯基泰考古遗存”、“斯基泰时期伏尔加河下游的游牧文化”、“斯基泰时期前乌拉尔南部的考古遗存”、“阿尔泰山巴泽雷克考古学文化”、“斯基泰-萨尔马泰时期游牧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特征:民族考古学的比较”。玛丽亚研究员梳理了欧亚草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对游牧文化形成的影响,对这一地理区域内的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进行了重点讲解,并系统性介绍了该区域独具游牧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特征,对欧亚草原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中的讨论
本次系列讲座是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举办的两场非常重要的学术讲座,讲座内容与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特色研究方向 北方民族考古相契合。本次系列讲座及第四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对于加强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顺应了中国考古学“走出去”的理念,对于熟悉西亚、北方草原地区考古学材料,加强不同国家学者间考古学研究的思路、方法的交流影响深远。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