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应邀到访,带来了题为“从运军到漕帮 兼及岸上人、水上人、民间教门与流动人口的定居”的精彩讲座,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史学前沿”课程的第三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赵世瑜教授是国务员特殊津贴获得者,研究方向为1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及民俗学史,著有《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等。
此次讲座,赵教授由清末公案小说切入引出了漕帮的相关问题,并简要回顾了已有的研究。他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运军、漕帮水手、民间教门、水上人和区域社会等研究之间的关联。 赵教授认为明成化年间支运变为长运,漕粮的运输主要依靠运军,他们原是陆上人,有固定的卫所编制与屯田;清初以船数十只为一帮,就是从明代继承下来的运船编队形式。明代的漕帮有雇佣民间水手的现象,至清代水手逐渐成为漕运的主力。赵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岸上无家的人需要什么”的问题。他根据史料简要描绘了水手的生存状态,并探讨了岸上人与水上人在籍或无籍的情况。他强调要从各地的社会结构中去寻找为何道光年间雇募的水手多为土著本籍之人、为何“岸上人”愿意回籍安生、为何江浙地区无法招募到本籍民人充当水手等问题的原因。继而,赵教授论述了罗教与水上人信仰之间的关联。他进一步指出清末民国的戒牒、徽章和船帮系谱等史料既说明罗教是组织化的,也说明他们是试图合法化的;而乾隆三十三年禁断罗教和咸丰三年漕帮解散,迫使他们采取了秘密社会的做法。最后赵教授探讨了制度问题与社会问题之间的转换,并论述了流动人口在定居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式。
夏明方教授认为赵世瑜教授关于岸上人、水上人的研究是“小历史”关照“大历史”的一个范例,并与赵世瑜教授就学科划分与秘密社会等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现场多位同学提问,赵教授一一做了回答,现场气氛热烈,听众受益匪浅。
(文:沈玲萍;图:沈玲萍)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