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史学前沿第三讲:梁涛教授谈荀子的人性论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7-03-13 16:03 阅读量:
     2017年3月9日,在历史学院博士生史学前沿课程第三讲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在公教4201教室作了主题为《荀子人性论新探  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的学术演讲。 

 
    孟、荀“性善论”、“性恶论”历来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古代哲学研究的疑难问题之一,也是先秦哲学的核心命题。梁教授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认为读孟子须兼荀子,读荀子须归于孟子,并提出“新四书”的说法,即《论语》、《礼记》、《孟子》、《荀子》,强调了《荀子》儒家外王之学在中国古代儒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荀子的“性恶论”,梁教授认为传统学术界对此往往存在一定的误读,即只关注到了荀子“人之性恶”的说法,忽略了荀子反复提及的“其善者伪也”。梁教授结合《郭店竹简》中相关简牍文字的释读(在郭店楚简中,“伪”字作上“为”下“心”),对“伪”字之意进行了自己的解释。具体而言,依照梁教授的研究,历代学家对于荀子性恶、心善说的误解均由于对《性恶》一文的标题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一句的误读:《荀子》一书中各文章的标题其实大多是采用文章的前两个字来命名的,并不一定能够代表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性恶”一词也不是《性恶》一文的主旨,望文生义恐怕有失偏颇,应该仔细深入地考察文章本身才能得出较为公正客观的结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子对《性恶》一文主旨的完整表述,在文中反复出现过八次,在分析文意的时候尤其不能将这两句话分开,同时,由于《荀子》一书成书年代久远,传抄过程中难免出现讹误,因此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应该着重注意文本的版本差异,特别是文字上的差别,梁教授即从“伪”字的考证中找到了解释《性恶》一文主旨的突破口。

    关于《荀子》的《性恶篇》,梁教授指出它实际揭示、说明了人生中的两种力量:以“性”为代表的向下坠失的力量,和以“心”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并通过善恶的对立对人性作出考察,实际是提出了性恶、心善说。荀子《性恶》一文的主旨具体而言就是说虽然人性是恶的,但人应该追求“善”的美好,只不过这种“善”并不是可以凭空得到的,而是应该用心去提升自身、有所作为,通过努力才能达到“善”的境地。强调用“心”去“为”以达到“善”,应该才是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最终真意。 

    梁教授的演讲为我们理解先秦时代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观提供了引导和帮助,并展现了一位当代新儒家学者的精神气质;他在儒学研究中应用了史学研究的考据方法,得出了较为新颖的、客观的新观点,体现了现代学术跨学科综合的趋势和优势,这是值得新一辈学人用心领会和学习的。 

(文/安子昂、荆宇航 图/康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