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梅欧金“关于晚明以来中西关系中的人物与地理”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转自:清史所 发布时间:2019-07-05 17:07 阅读量:
     2019年7月1日下午,“新数字人文资源  关于晚明以来中西关系中的人物与地理”讲座在人文楼420会议室举行。波士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历史系副教授梅欧金主讲,本讲属于“数字人文&清史研究”系列演讲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刘国鹏,本所刘文鹏、阚红柳、曹新宇、胡祥雨、萧凌波老师和诸位硕博士生参与。讲座由刘贤老师主持。

     梅欧金教授长期以来关注明清时期中西关系史、东亚科技史、亚洲海洋史等问题。在本次讲座中,他主要介绍了自己最近主持的一个项目,即波士顿大学“center for global Christian &mission”数据库,力图将数字人文方法应用到在华传教士的日常生活、人际网络的研究中,并展示了该领域相关成果。

 
    梅教授分别从方法、技术、制度三个层面展开介绍。他提到,近年国内外对于传教士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包括北京大学、鲁汶大学、维也纳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机构,都已作出了很好的尝试,但其主要着力点在录入书目、文本两个方面,而关于中国基督教的个人和关系数据库还比较缺乏。因此,要了解更为广阔、完整的中西交流史图景,还需要建设具有交互性、联结性、能够放入云端不断发展的数据库,提高数字人文研究的质量。梅教授以自己参与的数据库为例,希望在地理、编年上也实现可视化,而这需要和中国现有的各类数据库结合起来。同时,梅教授也指出这样的数据库所面临的困难,包括技术、资金、劳动力、版权等问题,并提及面对挑战的策略,力图建设一个人人都可即时使用的传教士信息数据库。

     随后,萧凌波老师从建设缘起、建设理念、目标、成果和未来方向等几个方面概要介绍了清史所数字清史实验室(清史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现状。双方交换了数字人文工作的理念与成果,并期待未来进一步合作。
                                               

     在讨论阶段,阚红柳老师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提出数据库中高度结构化、经过处理后的信息如何能够回溯到原始信息的问题。曹新宇老师则追问了该数据库建设的难度、未来计划等。梅教授对此作了一一回应,萧凌波老师也以自己近年参与建设、使用数据库的经验,分享数字人文工作的心得与方法。

    下午五点,讲座在意犹未尽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供稿:谭丹
供图:李以清、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