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Gregg Mitman教授与刘士永研究员对谈报道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7-12-10 15:12 阅读量:
     12月8日上午,“自然与身体:健康作为环境史与医疗史的主题”对谈如期在人文楼三楼会议室举行。此次对谈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侯深主持,两位与谈人分别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Vilas Research and William Coleman杰出教授格雷格·米特曼(Gregg Mitman)、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士永。数十位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商务印书馆,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与同学参与了此次讨论。

     在对谈开始,侯深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了两位与谈人及各自的学术成就。米特曼教授是美国著名环境史、科学史、医疗史学者,著述颇多,并曾多次荣获医疗史、环境史奖项,代表作是The State of Nature: Ecology, Community, and American Social Thought, 1900-1950 (1992); Reel Nature: America's Romance with Wildlife on Film(1999); Breathing Space: How Allergies Shape Our Lives and Landscapes(2007)。刘士永研究员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关注台湾及东亚地区医疗史和环境史,著有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Medic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Japan-ruled Taiwan(2009)及《武士刀与柳叶刀》(2012)等专著。侯老师强调,两位与谈人均兼具医疗史家和环境史家的双重身份,致力于探索环境史与医疗史之间的关联与互动,研究领域又分别是美国和东亚,因而此次对谈人选可谓是天作之合。



 
    对谈由米特曼教授率先发言。米特曼教授首先直言,自然一直处于转型与变动之中,我们很难找到“自然”的准确定义。他以19世纪美国人对土地与健康的感知为例,指出不同时代,人们对“疾病从何而来”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理解往往渗透着时人对经济、环境、健康之间关系变化的考察,据此“健康”就成为理解自然与身体的中介。其次,米特曼教授指出,健康同时也是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的标杆,尤其是在当今城市环境中。同时,也应看到,人们对疾病的感知与理解,形塑了景观,这在城市环境中也表现得格外明显。

 
    刘士永研究员则认为,在19世纪医学取得重大突破之前,中西医学对疾病的理解及其背后反映的思想其实颇为类似:人与自然和谐是身体健康的条件。他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传统日本和中国医学中,都存在“风”是致病源的看法;在细菌学说发明之前,人很少意识到身体被入侵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他还提出,工业革命以来,人造物大量出现,医疗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这种条件下,谁的身体最受侵害?谁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这些都与社会正义有关。

 
    在刘士永研究员的回应完毕之后,对谈氛围逐渐热烈。沃斯特教授、梅雪芹教授、侯深老师、赵秀荣老师、陈昊老师都加入到讨论中。侯深老师认为社会正义是一个层面,同时对自然而言也存在正义与否的问题。沃斯特教授保持了一贯的敏锐。他提醒大家,对健康的认知和理解实际上是知识竞争的过程,总是存在一些知识比另一些更可靠的情况。梅雪芹教授同样关注健康的标准是如何定义的。最后,刘士永研究员和米特曼教授都强调“过去即异乡(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但环境史家还是要从时人对“健康”的理解入手,回到历史现场,追寻过去的声音。

 
    对谈始终在严肃活泼的氛围中展开,东西环境史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对谈行将结束之际,侯老师告知大家,此次米特曼教授到访人民大学,还将进行一场讲座并放映由其导演的一部电影,欢迎大家参与。

(邵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