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22日,2019年《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库 清代》研究生暑期工作坊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举办。此次暑期工作坊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部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本次工作坊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学子的报名表共152份,秉持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根据2019年《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库 清代》暑期工作坊招生简章通知要求,工作坊组委会对所有报名人员的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筛选,共录取35名武汉以外的学员、17名武汉本地学员及5名高校教师学员。另有一些来自其他高校的师生旁听。 7月20日上午举办了工作坊开幕式,出席的有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琦教授、副院长付海晏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康文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所长阚红柳副教授、副所长胡恒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任玉雪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胡迪副教授等。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琦院长主持。 会上,首先由彭南生副校长致辞,他对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和学员表示了热烈地欢迎,回顾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办校历史,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历史研究的前沿与发展,赞扬了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 康文林研究团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数字人文领域作出的贡献,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随后,香港科技大学康文林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胡恒副教授先后发言,回顾了《缙绅录》数据库的创建及合作研究进展,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缘起及远期设想,并强调了数字人文时代在各研究机构之间加强横向合作的重要性。
20日上午,康文林教授介绍了《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库 清代》项目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任玉雪副教授分享了她个人开始接触并利用大数据方法来进行史学研究的经历,强调大数据不是用来验证历史,而是用来发现历史的,并鼓励有想法的同学不要有心理障碍,大胆去做。
胡恒副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数字清史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包括研究团队、数据开发、课程建设及学术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刚刚于2019年5月份上线的清史数据共享平台,并分享了人大数字人文建设的经验体会。
马敏教授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大数据历史研究的缘起及数据库资料建设情况,包括中国商会数据库、近代教会大学数据库、博览会数据库、近代宗教统计数据库等,并分享了大数据历史研究生基地班的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
李中清教授介绍了李中清 康文林团队的其他相关科研项目,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起建立的基于八旗户口册的中国多代人口数据库系列、民国大学生数据库等。此外,李教授还介绍了已出版的几本著作,如《无声的革命》、《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在下午场中,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博士生陈必佳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库 清代》项目的源起及数据库内容,包括数据库资料来源、录入工作进展及问题发现、录入管理模式等,并分析了这一数据库作为量化数据库的优势,包括按季录入后的数据整合与处理、长时段数据对官员任职信息的追踪、与其他相关史料的匹配与分析,也提及这一数据库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之后,李中清教授、康文林教授、任玉雪副教授及学员就数据库的录入细节等问题展开讨论。
阚红柳副教授介绍了清代《缙绅录》的内容来源与出版过程,主要是关于缙绅录的时效性问题,即史料在研究中所发挥效能的时间限度和准确程度,提出缙绅录作为一种大型文献,其庞大的信息系统是由年复一年,四季编排的各类不同版本的缙绅录共同合并而成,尽管难免错讹,但仍不失为研究清代在职官员状况的实时而有效的数据。
7月21日,李中清 康文林研究团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团队继续介绍基于《缙绅录》的计量分析与文献研究已做的先行探索,涉及数据连接、家庭背景与文官仕途、政区分等与官员晋升、回避制度、捐纳、旗人民人等相关问题。学员也分组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尝试运用R, Python 或STATA 进行简单的分析。
经过三天紧张的研习,此次工作坊于7月22日闭幕并取得圆满成功!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蔡晓莹、张晓俐供稿,本网采用时有修订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中国人民大学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