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东亚古都研究与亚洲共同体展开系列讲座第九讲:清朝的北京城——八旗的城市化与汉化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4-11-23 18:11 阅读量:
     2014年11月21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牛润珍教授主持的东亚古都研究与亚洲共同体展开系列讲座第九讲顺利开讲。本讲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刘凤云教授主讲,题目为“清朝的北京城  八旗的城市化与汉化”。  
  



 

     首先,刘凤云教授讲解了清代“八旗旗分制规划下的北京城”。她回顾了清以前的北京城市建设史,再谈到清朝对“京城遗产”的认识及继承。她指出北京城是“明筑清修”,它由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部分组成,紫禁城由皇城包围,皇城之外是内城,内城而外为外城;明代城市管理单位“坊”在清代得到削弱,内城、外城所划分的五城概念也逐渐淡化;清初以八旗部落理念规划北京城,将旗人安置于内城,按八旗旗分驻防,汉人以及商业娱乐场所被驱至外城。刘凤云老师认为,这种把部落制理念用于城市规划的做法无法满足城市化需要。

    接下来,刘老师解释了清代“汉人随着市肆、戏院重回内城”的现象,指出这是社会文明与自然需求对强权的挑战。她认为,铺户最先回到内城,进而聚集成商业中心,汉人以铺户身份进入内城,破坏了最初旗民分城而居的制度;随后进入内城的是娱乐场所,因为在入主中原之后,旗人在娱乐方面也接受了中原文化,纵肆奢靡歌场戏馆、饮酒、赌博等事,屡禁不止。她认为,汉人以经商及娱乐的方式重新进入内城,说明八旗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自然接受了“汉化”,也说明暴力与权力无法改变历史上先进的文明最终必然要取代落后与野蛮的法则。

    最后,刘老师谈到了清代“八旗旗人的城市化”过程,认为这是由奢华至贫困的过程,是制度与现实的扭曲使然。刘老师指出,旗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最先接受的是城市生活的奢侈,京城的王公贵族及官僚大吏喜置宅第,而下层旗人入京后,不士不农不商不贾,游手好闲,丧失了自我生存的能力,迅速贫困化。因此,刘老师认为清代旗人的城市化受到了八旗制度的羁绊,并以下层旗人的贫困化为代价。


    
 

     本次讲座座无虚席,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就“满汉礼节差异性”、“汉化、涵化、华化概念的区别”,以及“下层旗人贫困化出现的原因”等问题与刘老师进行了探讨。

(文:郑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