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屏藩京畿近观三辅,垣翰津门追忆百年——2016级本科生前往河北、天津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发布者:历史学院 发布时间:2018-06-06 12:06 阅读量:
屏藩京畿近观三辅,垣翰津门追忆百年

  2016级本科生前往河北保定、天津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2018年5月12日至13日,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历史学院组织2016级本科生前往河北保定、天津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先后考察了保定直隶总督署、莲池书院、淮军公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梁启超故居、天津静园、中国金融博物馆、天津小站练兵园等处。

     考察首站为保定直隶总督署。直隶总督署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自雍正年间启用至宣统退位止,共历74人、99任直隶总督,其中如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均系一时风云人物。清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郭宇昕担任直隶总督署的导览,他带领大家由总督署正门进入,依次参观了大堂、二堂等系列建筑。


郭宇昕同学在给同学们讲解总督署的碑刻
     郭宇昕同学还结合总督署的展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清代地方督抚制度的变迁。他介绍道:督抚之制,始于明朝,而于清朝定型,成为省一级之长官,而总督往往兼管数省,位列一品,其职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身兼兵部、都察院等职,可谓位高权重,超于只辖一省政务的巡抚之上。而清代总督中又以直隶总督拱卫京畿,地位显要,被尊为“首牧”。晚清开放通商后,直隶总督又身兼北洋通商大臣一职,权势更盛,但此时直隶总督的治理重心已由传统的京畿重镇保定移动到通商口岸天津,其一年常有一半时间在天津驻节,后来甚至常驻于津,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变化对政治运行的影响。直隶总督署见证了有清一朝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随后,同学们又前往保定莲池书院参观。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雍正十一年由时任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创办,至1903年停办,共存在近170年,不少名家大儒如章学诚、祁韵士都曾在此讲学,培养出了傅增湘、刘春霖等诸多人才,被誉为“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从莲池书院的兴衰亦可映射出清代书院的发展与衰亡。按照行前安排,由侯逸峰同学代表本组为同学们进行了讲解。侯逸峰同学结合莲池书院的历史,梳理了书院自唐至清的发展史,他指出,书院萌芽于唐,发展于宋,明清时期跌宕起伏,对古代中国社会教育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后郭宇昕同学也对莲池书院的情况进行了补充,并对讲解员讲解的一些内容就行了辩证。姜萌老师最后指出,古代书院的发展与政治形势密不可分,书院兴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看待书院以及其他文化现象时,只有尽力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才能更好认识历史真实。


侯逸峰同学在莲池书院向同学们介绍中国书院发展史
     参观完莲池书院后,同学们又来到了淮军公所。淮军公所是淮军领袖李鸿章为纪念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过程中阵亡的淮军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后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曾经气势恢宏,是北方少见的徽派建筑。张镪同学在淮军公所前向大家讲解了淮军的历史和公所的沿革。姜萌老师也结合建筑上的一些文物,和同学们讨论了徽派建筑的基本特点。


师生们走在淮军公所的小巷中
     保定最后一站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该校是袁世凯奏请朝廷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对中国军事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雨彤同学为同学们介绍了清末新军和军校的相关知识。姜萌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解,梳理了晚清团练武装兴起至民国北洋军阀的发展线索,他介绍道,淮军公所  天津小站  保定军校,基本上可以将从淮军到新军再到北洋军这一段的中国军事现代化历程勾连起来,对同学们直观了解认知中国近现代史有很重要的价值。

     当天下午,同学们乘火车由保定前往天津,结束了在保定的考察。


同学们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合影
     13日上午,同学们首先在武喆涵同学的带领下参观了一部分海河河岸和租界区。武喆涵同学在解放桥、意大利使馆等处给同学们简要介绍了这些地方的历史变迁。


武喆涵同学在向师生们介绍解放桥的构造和历史变迁
     师生们随后步行穿过意大利使馆区,进入梁启超故居。在梁启超铜像前,孙茜和左婷同学分别向同学们介绍了梁启超的生平、成就、影响,及梁启超兴建饮冰室的过程。


孙茜同学在天津梁启超故居向同学们介绍梁启超
    姜萌老师在两位同学讲解后进行了补充。他指出梁启超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它不仅是一个著名的学者,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政治家。要了解梁启超的学术,需要对他的思想、对他的政治活动有深刻的把握。梁启超曾经指出顾炎武等人都是把大半生的精力用来搞政治,直到政治实在没有希望才去做学问,这可以说是梁氏的夫子自道。有人批评梁启超是“多变”,这是不了解梁启超的肤浅之言。梁启超自言“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正是一个伟大思想家、伟大学者高贵品质的体现。人的思想是变化的,学者要有怀疑的精神,不仅怀疑质疑别人,也要怀疑质疑自己,发现自己错了,还要勇于承认并乐于改正,这些观念都在梁启超身上有很好的体现。


姜萌老师在天津梁启超故居内结合展品为同学们做讲解
     其后,同学们又前往中国金融博物馆参观。中国金融博物馆建于民国时“法国俱乐部”旧址,周围在民国时遍布各种金融机构,该街亦有“民国东方华尔街”之称。馆内收藏了中国各个时期大量的货币、金融票据以及其他金融实物。在讲解员的导引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馆内的布展。结合讲解员的讲解与馆内陈设,同学们了解了近代以来的金融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学们在金融博物馆体验当铺
     结束了中国金融博物馆的参观后,同学们继续前往溥仪旧居  天津“静园”参观。静园原为北洋政府高官陆宗舆宅邸,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故宫后,先住在天津的张园,后于1929年7月搬至此处,直至1931年11月随日军前往东北。参观时,姜萌老师提醒同学们一定要结合历史背景,将自己置于时代场景中去理解历史,设身处地地体会历史人物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行为动机,而不应“倒放电影”,过度解读,得出超越于时代的判断。他以北京政变为例指出,冯玉祥在驱逐溥仪时可能并未想到会有什么深远后果,只想着彻底革命就应驱逐皇帝,却忽视了东北亚的局势,其后果就是溥仪怀恚出奔,怨怼民国,在天津静园“静观变化、静待时机”,图谋复辟,最终成为侵华日军分裂中国的工具。


同学们在天津静园内参观
     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是天津小站练兵园。小站练兵园是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奉旨编练“新建陆军”处。清廷惩鸦片战争以来武备松弛、屡战屡败之弊,令袁世凯在小站设立“新建陆军督练处”,招募新军,采取近代德国陆军制度,并采用外国新式武器装备,编练新军。姜萌老师在此感慨时势造英雄,他说,其时袁世凯所掌军队只有武卫右军,为当时拱卫京畿的武卫军五部之一。渠料庚子之变中,聂士成之武卫前军、董福祥之武卫后军、荣禄之武卫中军伤亡溃散,番号被取消,宋庆之武卫左军亦受重创,唯有袁世凯之武卫右军因为“东南互保”保存了实力,使袁世凯一跃成为清末军政两方面都举足轻重的人物。随后以武卫右军为基础开创了北洋六镇,北洋军阀集团亦由此产生、发展,完全影响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姜萌老师还和同学们结合展示的武器装备,讨论了清末军事现代化过程中的武器现代化问题。他最后指出,如果大家不来现场看一看这些实物,一提到清末新军,可能会有同学脑海中会浮现拖着油腻辫子,扛着鸟铳的士兵形象,看了这些展品,会让大家感性地认识到,清末的新军其实已经非常现代化了,这样的考察有利于同学们接近历史真实,正确认知历史。


师生们在天津小站练兵园正门处合影
     此次课外教学活动以清代至民国史为中心,旨在通过考察保定、天津一系列清代和民国的历史遗存,让同学们在历史现场将理性思考和感性考察、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行前,学院将同学们分为若干小组,各自针对某一考察地点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了解,参观时均以学生为主,结合所见历史遗存与课堂所学知识,介绍相应历史背景,同时还鼓励同学们对有关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保障了此次考察的寓知于行。同学们在参观前已有知识准备,并有了自己的思考,每到一处都能充分发挥、积极讨论。经过两天的学习考察,同学们深感受益良多,对清代至民国的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次考察由历史学院代理副院长姜萌老师带队,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方玉萍老师、杨雨青老师、曹雯老师、2016级本科生班主任王文婧老师及本科教务秘书郭相宜老师随同参加。